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城乡医生非均等分布的测度、成因与证据
【6h】

我国城乡医生非均等分布的测度、成因与证据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目的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框架

六、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城乡医生非均等分布的现状、测度与讨论

第一节 我国医生人力资源分布现状

第二节 非均等分布的测度与讨论

第二章 城乡医生非均等分布的成因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成因分析

第二节 研究假设的提出

第三章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变量选择与说明

第二节 计量模型设定与讨论

第四章 实证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第一节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稳健性检验结果

第五章 研究小结与启示

第一节 研究小结

第二节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优质医生人力资源聚集于城市地区高等级公立医院,是我国城乡医生非均等分布问题显著区别于其他国家的鲜明特征。本文认为,公立医院等级制度是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医生“等级偏好”执业行为是关键的影响机制。具体而言,首先,医院等级制催生了我国医生群体的“等级偏好”执业行为。由于城市地区高等级公立医院拥有大量、稳定的患者规模,这对于医生通过“干中学”实现“学习曲线效应”,从而快速提升临床诊断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优质医生人力资源普遍选择进入城市高等级公立医院执业,其执业行为呈现出典型的“等级偏好”特征;其次,医生群体的“等级偏好”执业行为进一步导致了城乡优质医生非均等分布问题的产生。我国高等级公立医院集中分布于城市地区,县、乡地区主要以低等级公立医院为主。因此,伴随着医生“等级偏好”执业行为的出现和加强,优质医生人力资源在城乡不同等级医院之间的分化日趋明显,非均等分布问题日益恶化。  为验证上述分析结论,本文在省份层面上实证检验了“三甲医院比重”提升对“城乡医生非均等分布程度”的影响。其中,“三甲医院比重”指标由各省份三级甲等医院数量占医院总数量之比测算得来,“城乡医生非均等分布程度”指标由本文对各省份城、乡每千人口医生数进行“质量调整”后,利用修正加权变异系数测算得来。进一步,本文利用我国2004~20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了以“三甲医院比重”滞后一期为核心自变量的省份、年份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遗漏变量、反向因果等模型“内生性”问题导致的估计偏误。实证结果表明:(1)省份样本“三甲医院比重”每提高10%,将导致“城乡医生非均等分布程度”显著上升13.64%~25.26%;(2)该效应并不因省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出现显著变化,“新医改”以来持续加大的政府卫生财政投入也并未显著缓解三甲医院比重持续上升对城乡医生分布均等化程度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本文通过泰尔T指数、泰尔L 指数重测因变量,以及剔除少数民族自治区样本的方法证明了本文实证结果的高度稳健性。  本文的研究启示在于,以公立医院等级制度为抓手,对我国“公立主导、等级划分、城乡二元”的医疗服务体制进行体制机制改革,而非仅仅着眼于加强内部管理,才是解决我国城乡医生非均等分布问题的根本之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