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鼠酸相关反流性食管炎气滞血瘀型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与中药干预
【6h】

大鼠酸相关反流性食管炎气滞血瘀型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与中药干预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目的:  本课题通过制作比较研究酸相关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中常用的幽门半缝扎术、内置幽门缝扎术、外置幽门缝扎术三种造模方法,以及在其基础上制作气滞血瘀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探讨,寻求合理、稳定、成功率高的动物模型,为反流性食管炎中西医病机研究及药物治疗奠定实验基础。  方法:  1.大鼠酸相关反流性食管炎模型比较研究:  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0只,体重250~280 g,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A组),幽门半缝扎组(B组),内置幽门缝扎组(C组),外置幽门缝扎组(D组)。A组:开腹后暴露食管-胃交界处,缝扎胃左动脉分支;B组:贲门肌切开+幽门半缝扎;C组:贲门肌切开+内置幽门缝扎;D组:贲门肌切开+外置幽门缝扎。分别在造模术后7天、14天,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况、死亡情况、食管下段pH值、食管下段大体标本及黏膜病理改变、模型成功率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研究。  2.大鼠酸相关反流性食管炎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及中药干预:  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0只,体重250~280 g,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甲组),西医模型组(乙组),病证结合模型组(丙组),后者分为单纯模型组(丙1组);模型后中药组(丙2组)。甲组:腹腔开关术;乙组:采用贲门肌切开+外置幽门缝扎术;丙组:乙组造模方法术后第8天开始加用慢性应激刺激(包括噪声刺激法、日夜颠倒法、夹尾刺激法)及高脂饲料持续喂养14天。术后第8天甲组、乙组、丙1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丙 2 组给予中药(活血通降方颗粒剂)灌胃,均为 2.5ml,bid。灌胃 14天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况、死亡情况,检测血流变,血脂,凝血四项;测定食管下端黏膜血流;观察食管下端大体标本及病理组织学,并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  1.大鼠酸相关反流性食管炎模型比较研究,结果如下:  (1)一般情况:A组大鼠生长良好,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其余三组大鼠生长缓慢,进食量减少,精神状况较差,行动迟缓,背毛松散,无光泽,对外界刺激反应淡漠。术后7天、14天,各造模组体重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4天,D组大鼠体重有上升趋势,其余两组大鼠体重负增长,与D组大鼠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死亡情况:术后7天,B组,C组,D组分别死亡:4只、8只、3只,B组死亡原因主要为幽门梗阻,C 组死亡原因主要为幽门梗阻,消化道穿孔及消化道出血。D组死亡主要原因为幽门梗阻及食管穿孔。术后14天,B组、C组大鼠死亡各1只,死亡原因为幽门梗阻。  (3)大鼠食管下端pH值:术后7天、14天,各造模组食管下端pH值均明显下降,与A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D组食管下端pH值低于B组及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食管下端pH值低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7天与术后14天组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4)食管下端大体标本:术后7天、14天,各造模组食管下端大体标本分级积分升高,与A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术后14天,B组食管下端大体标本分级积分低于C组及D组(P<0.05),各组大鼠术后7天与术后14天组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5)食管下端黏膜组织病理学:术后7天、14天,各造模组食管下端黏膜组织病理积分升高,与A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术后14天,B组食管下端黏膜组织病理积分低于C组及D组(P<0.05),各组大鼠术后7天与术后14天组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6)造模成功率:D组造模成功率高于B组及C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B组及C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 大鼠酸相关反流性食管炎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及中药干预,结果如下:  (1)一般情况:甲组大鼠生长良好,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乙组、丙 1 组、丙 2组大鼠生长缓慢,进食量减少,精神状况较差,行动迟缓,背毛松散,无光泽,乙组大鼠对外界刺激反应淡漠,丙1组大鼠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感,紧张、焦虑,急躁易怒,甚至互相撕咬,丙2组大鼠较丙1组大鼠紧张、焦虑情绪缓解,对外界刺激敏感度降低。  术后14天,乙组、丙1组、丙2组体重降低,与甲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1)。丙1组体重降低明显,与乙组、丙2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后两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死亡情况:甲组、乙组、丙1组、丙2组大鼠死亡例数分别为1只、3只、3只、2只,考虑死亡原因:甲组为麻醉意外,后三组同实验一。  (3)血液流变学指标:丙1组、丙2组全血粘度切变率(高、中、低)及血浆粘度升高,与甲组及乙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后两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丙2组全血粘度切变率(高、中、低)及血浆粘度较丙1组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血脂系列指标:丙1组、丙2组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上升,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下降,与甲组及乙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后两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丙2组较丙1组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凝血四项:丙1组、丙2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与甲组及乙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后两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丙2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增长,与丙1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各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6)食管下端黏膜血流测定:造模三组食管下端黏膜血流减慢,与甲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丙1组食管下端黏膜血流减慢更加明显,与乙组及丙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后两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7)食管大体标本、食管下段黏膜组织病理学积分:造模三组食管大体标本、食管下段黏膜组织病理积分升高,与甲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丙1组分级积分高于乙组及丙2组(P<0.05),乙组与丙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1.本实验所采用的三种贲门肌切开联合不同方法部分幽门缝扎术,均能成功制备出大鼠酸相关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其中贲门肌切开联合外置幽门缝扎术造模成功率最高,值得推广应用。  2.在贲门肌切开联合外置幽门缝扎术基础上,加上慢性应激刺激及高脂饮食的方法可成功制备出大鼠酸相关反流性食管炎气滞血瘀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使用活血通降方中药可以改善反流性食管炎气滞血瘀型大鼠一般状况、血液内环境及食管下端黏膜血流和黏膜病理状态,为反流性食管炎中西医病机研究及药物治疗奠定实验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