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晋江市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6h】

晋江市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晋江市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1绪论

1.1选题背景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4研究方法

1.5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失地农民市民化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综述

2.1.1新型城镇化

2.1.2失地农民

2.1.3市民化

2.1.4失地农民市民化

2.2理论基础

2.2.1边际人理论

2.2.2马斯洛需求理论

2.2.3社会保障理论

2.2.4福利补偿理论

第三章晋江市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分析

3.1晋江市基本情况

3.1.1自然区位环境简介

3.1.2晋江市经济发展概况

3.1.3晋江市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

3.2晋江市失地农民市民化情况实地调研

3.2.1调研对象选择及问卷设计

3.2.2调研样本基本信息及分析

3.3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分析

3.3.1市民化的经济基础(失地补偿)及满意度调查

3.3.2市民化失地农民家庭生活情况

3.3.3市民化失地农民就业情况

3.3.4市民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情况

第四章晋江市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中主要问题分析

4.1晋江市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4.1.1失地农民市民化动力不足

4.1.2失地农民市民化职业转型渠道有限

4.1.3失地农民市民化身份转化滞后

4.1.4失地农民市民化可持续生计堪忧

4.1.5失地农民市民化后社区归属感不强

4.1.6原市民普遍排斥市民化失地农民

4.1.7市民化失地农民文化素质不高

4.2晋江市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不科学

4.2.2就业需求和就业培训脱节

4.2.3失地农民户口身份转变不足

4.2.4失地农民生计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4.2.5公共服务职能欠缺

4.2.6传统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4.2.7忽视了市民化过程中素质的提升

第五章江苏昆山市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经验和教训

5.1昆山市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

5.1.1非农化就业的转变

5.1.2社区组织功能的转变

5.1.3家庭收入支出结构的转变

5.1.4社会保障替代土地保障的转变

5.2昆山市失地农民市民化困境

5.2.1两极化的利益分配

5.2.2农村化的市民生活状态

5.2.3排外的原市民心态

5.2.4公众政治参与度低和征地补偿纠纷多的矛盾

5.3昆山市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具体举措

5.3.1富民合作社成为失地农民的“聚宝盆”

5.3.2加强社区有效的自治服务

5.3.3群体互动加快心理市民化融合

5.3.4教育培训稳民心

5.4昆山市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经验与不足

5.4.1昆山市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经验

5.4.2昆山市失地农民市民化的不足

第六章推进晋江市失地农民市民化对策

6.1维护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经济利益

6.1.1用合理的征地补偿标准作为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经济保障

6.1.2利用多样化的征地补偿方式维护市民化失地农民的利益

6.2提升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就业竞争力

6.2.1扩大市民化失地农民就业空间

6.2.2完善市民化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

6.3破除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身份剥离感

6.3.1积极调整户籍制度的深化改革,消除二元化户籍制度的壁垒

6.3.2强化政府政策制度倾斜,为市民化失地农民设置专门的政策

6.4降低失地农民市民化成本

6.4.1提高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财政投入

6.4.2提升金融市场对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支持力度

6.5借鉴昆山经验,实现社会互助的市民化跨越

6.5.1构建失地农民市民化的都市村共同体

6.5.2提高失地农民市民化活动的参与性

6.6转变观念,消除失地农民市民化心理隔阂

6.7主动学习,提升失地农民城市适应力

6.7.1改善失地农民的城市生存方式

6.7.2增强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的市民意识

第七章结论与不足

7.1主要结论

7.2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越来越庞大。失去土地后,农民身份十分尴尬被动,非农民非市民,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接踵而至,这些都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共同努力,从制度上给予市民化失地农民以生活保障,从政策上帮助其摆脱成为市民后的阴影,从文化上解决其身份转变带来的心理适应问题。基于此,为了更好促进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转变,本文在国内外有关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边际人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社会保障理论,以晋江市塘市、南塘、杏田三个社区的失地农民为样本,问卷采取多端随机抽取的方法,从生活现状、社会保障现状两个方面设计问题,包括个体信息、征地补偿、人际关系、就业、保险、住房、教育、生活满意度、生活期望度等9个分项的内容,最终筛选出516份问卷,对其进行数理分析。对失地农民市民化后的满意度、就业现状、家庭生活、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在获取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失地农民市民化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得出结论:在征地补偿方面,大部分失地农民对市民化进程中征地补偿不满意,认为补偿标准太低;在户籍管理方面,多数失地农民认为“半城镇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失地农民市民化后的子女教育、社会福利、就业等;在养老和医疗保险方面,多数失地农民认为虽然目前覆盖率较高,但市民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家庭收支不均衡,可支配收入较少,影响了养老和医疗保险的质量;在精神文化方面,多数失地农民认为安置小区管理混乱,活动场地少,社区文化活动少;在与城镇居民融合方面,失地农民与城市居民的交往较少,存在被边缘化的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又对2017年全国新型城镇化排名第一的昆山市进行了详细调研,发现在昆山市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直接影响并促进了其市民化的进程。通过政府、社区、居民的资源整合,最后基本上满足了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基本需求,促进了昆山市的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进程。昆山市的成功经验为晋江市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提供了直接参鉴。  本文从失地农民市民化需求的角度出发,借鉴昆山市经验,强调对政府、社区、居民资源的整合,推进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根据研究,我们认为,必须从政府、社区、居民三个维度做好工作,全面推进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政府层面包括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征地补偿制度、积极调整户籍制度的深化改革、构建多元化的可持续生计保障制度;社区层面包括扩大就业空间,加强就业培训、优化社区组织管理水平;居民层面包括自我学习,提高就业资本;自我改变,适应人际关系;自我认同,强化融入意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