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变革
【6h】

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变革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中国近代科学的源起及其历史缺陷

一、新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文化基础和新开端

(一)统一的人民民主政权建立:科学中国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新中国科学的重建

1.科研机构的组建与中国科学新体制的建立

2.科学人才的集聚与自然科学界的大团结

3.中国科学发展道路的最初探索

(三)科学文化观的第一次转型与民众科学文化发展的新探索

1.科学文化观的转型与“人民科学观”的历史奠定

2.自然科学的大众化、通俗化与本土化

3.对民众科学文化发展的新探索

二、第一代领袖群体的科技战略思想

(一)工业化视野下的科技战略观

(二)“向科学进军”的主要思想与实践

1.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追赶世界科技发展潮流

2.切实解决好知识分子问题,努力培养大批又红又专的科技人才

3.科技发展要与中国实际结合,重点发展,迎头赶上

4.走群众路线,大搞技术革新、技术革命

(三)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首次汇流与历史迷途

三、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建立及其影响

(一)科学体制的转换与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建立

1.建国之前中国的科技体制变革

2.建国以后科学体制的转换与“大科学”体制的建立

(二)科学建制国家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1.世界科学建制发展的新动向

2.中国现代化后发展特点的历史要求

3.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

(三)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作用和反思

1.科学规划和政策的制定

2.科技发展战略的转移

3.“大科学”体制下取得的突出成果

4.中国式“大科学”体制并非真正现代的“大科学”体制

四、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科学文化处境

(一)科学文化观的再次转型与“政治化科学观”的确立

(二)科学政治化的背景及原因探析

1.历史原因:人民科学观的进一步发展与高度政治化的形势

2.根本原因:整风与反右后全民政治意识畸形发展并向各领域渗透

3.现实原因:急于求成,全面大跃进形势的推动

4.内在原因: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与功利主义科学观的泛起

(三)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与民众科学文化的畸形发展

1. 大规模的“群众性科技网络”建立

2.群众性科技革新运动全面开展和畸形演变

(四)科学与反科学仅一步之遥

五、从邓小平到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新发展

(一)邓小平的科技战略思想的演进

1.拨乱反正“从科学和教育着手”: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的开端

2.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的展开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的深化

(二)江泽民对科技战略思想的发展

1.科技动力论: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基础

2.科教兴国论: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展开

3.科技创新论: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核心

(三)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再度合流

1.关于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深刻阐述和全新认识

2.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再度历史性汇流的战略展开

六、中国科技体制的新变革及其影响

(一)中国科技体制的转型之路

1.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政策发展的四个阶段

2.市场导向的科技体制初步形成

3.科技发展仍存在严重的体制性障碍

(二)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体现

1.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2.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科技法制体系

3.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科技奖励制度

4.开始建立并初步形成了国家创新体系

(三)科技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七、中国社会的科学文化新发展

(一)科学文化观的再次转型与“理性化科学观”的初步形成

1.科学文化观再次转型的历程

2.对科学的理解进入了一个理性化的时期

(二)民众科学文化的新发展与民众科学素养评价

1.民众科学文化的新发展

2.民众科学素养状况仍是国家竞争力的重大制约因素

(三)制约科学发展的传统的文化因素仍未得到根本突破

八、21世纪中国科学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其对科学文化发展的新要求

(二)科技全球化与科技本土化:营造科技发展的良好的战略与文化环境

(三)科学社会化与社会科学化:构建科学与社会互动的良性机制

(四)科学教育化与教育科学化:铸造面向未来的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

附录一:科学中国的历程:1949-2004年重要文献编目

附录二:全国性的科学技术团体一览表

附录三:作者在中国科技文化吏领域发表的相关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问题,学术界较多的是侧重在对科技史的研究,而对科学文化史尤其是对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史的研究却很少.该文尝试突破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围,力图从思想文化史角度,依据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的体制建构以及科学文化观念变迁等三个层次,对当代中国的科技发展的历程进行新的观照.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无序、散漫和缺乏目标的状态,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该文在探讨中国近代科技的源起及其历史文化缺陷基础上,分三个阶段按三个层次系统分析了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科技建制以及科学文化观的变迁.其中包含了一系列重要的具有新意的探索:比如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及政策环境上,文章系统分析了建国以来三代领导集体的视野和重要探索;在科技发展建制上,文章第一次系统总结了当代中国科学体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这就是建国初期新体制的建立、50年代后期开始的中国式"大科学"体制以及改革开放进程中市场导向的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上,文章第一次揭示了科技大潮与社会主义思潮两次历史性合流的过程;在科学技术发展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上,文章更是首次提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科学文化观经历了"人民科学观"、政治化科学观以及理性化科学观三种形态的历史转换,等等.通过对中国科学发展历程的文化思考,该文认为:经过长期曲折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已成全社会的共识,深入人心,中国不可能再回到以往那种不重视科学以致反科学的老路上去.但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是,目前中国不仅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民众科学素养状况仍是国家竞争力的重大制约因素;而且在如何发展中国科学技术的问题上更是存在严重问题,突出表现在科技发展仍存在严重的体制性障碍,制约科学发展的传统的文化因素仍未得到根本突破.探索中国本土科学技术发展的出路,推动中国原创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等,仍是今日中国的严峻课题.在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仅要实现科技全球化与科技本土化的融合,以营造科技发展的良好的战略与文化环境;而且要实现科学社会化与社会科学化,以构建科学与社会互动的良性机制;更要通过科学教育化与教育科学化,冲破传统的制约科学发展的文化观念,以铸造面向未来的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这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科学文化发展方面的必由之路.

著录项

  • 作者

    段治文;

  •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

  • 授予单位 浙江大学;
  • 学科 中国近现代史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杨树标,高力克;
  • 年度 200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中国,科学文化,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