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生态足迹在城市规划环评中的应用研究——以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环评为例
【6h】

生态足迹在城市规划环评中的应用研究——以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环评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致谢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规划环评与生态足迹理论综述

2.1 城市规划环评概况

2.1.1 规划环评的起源

2.1.2 城市规划环评的基本内涵

2.1.3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点

2.1.4 城市规划环评国内外研究进展

2.2 城市规划环评在区域生态承载力方面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

2.2.1 城市生态承载力的定义

2.2.2 生态承载力几方面内涵

2.2.3 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综述

2.2.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导则(试行)》给出的生态承载力分析方法

2.3 生态足迹基本理论与研究进展

2.3.1 生态足迹的由来

2.3.2 生态足迹的概念

2.3.3 生态足迹的计算理论

2.3.4 生态足迹国内外研究状况

第三章 生态足迹在城市规划环评中的应用研究

3.1 生态足迹在城市规划环评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3.1.1 城市规划环评工作的需要

3.1.2 生态足迹应用的特点

3.2 生态足迹在城市规划环评中应用思路

3.2.1 区域环境基本特征及规划内容认识

3.2.2 规划前后的区域生态足迹以及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计算

3.2.3 区域生态足迹以及生态环境承载力计算结果分析

3.2.4 生态足迹在城市规划环评中应用的框架研究

3.3 生态足迹核算帐户的确定

3.3.1 建立生态足迹核算帐户的原则

3.3.2 模型计算指标筛选的思路与方法

3.3.3 计算模型的确定

第四章 实例研究—以合肥市总体规划环评为例

4.1 认识合肥

4.1.1 自然环境条件

4.1.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4.2 合肥市城市规划概况

4.3 生态现状评价

4.3.1 现状生态足迹的计算分析

4.3.2 主导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3.3 基于生态足迹计算得出的合肥市生态现状评价

4.4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预测环境影响评价

4.4.1 规划后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变化分析

4.4.2 规划后区域生态足迹的变化分析

4.4.3 基于生态足迹计算得出的规划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4.5 基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的规划建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特色

5.3 研究中的不足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本文首先研究了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点、国内外现状以及城市规划环评在区域生态承载力方面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结合对生态足迹计算理论、国内外运用现状的研究,提出生态足迹在城市规划环评中应用的技术框架,并对Wackemagel的生态足迹计算框架中一些栏目的计算内容和方法进行改进,得出适用于城市规划环评的生态足迹核算帐户。然后以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通过区域生态足迹的计算、预测,分析区域生态承载力现状和变化规律,并通过关联分析得出影响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因素,对合肥市生态现状水平进行评价以及预测评价规划实施后所带来的生态影响,最后提出规划建议。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本文提出了生态足迹在城市规划环评中应用的技术框架和适用于城市规划环评的生态足迹核算帐户。以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进行实践验证,效果较好。因此,本文研究内容在城市规划环评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 (2)通过对合肥市2000年到2005年生态足迹计算,得出合肥市人均生态足迹从1.2758hm2增加到1.7036hm2,6年间增长了33.5%,而2005年的生态承载力相比较2000年也明显提高,生态赤字由0.9582hm2/人增加到1.0205hm2/人,增长较小,低于全国1.3702 hm2/人生态赤字,合肥市区域生态现状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合肥市万元GDP生态足迹指标从2000年的1.4789hm2/万元下降到2005年0.8731hm2/万元,呈逐年下降趋势,每产生万元GDP所耗费的生产性土地面积逐年减少。表明合肥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方式已经逐渐由粗放型、消耗型向集约型、节约型转变。 (3)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得出各个生态足迹影响因子关联系数大小依次顺序为:能源消费量(0.7405)、第三产业占GDP比重(0.5939)、城市化水平(0.5901)、总人口(0.4408)、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0.4150)、GDP(0.2631)、社会消费零售总额(0.2047),结果表明影响合肥市生态足迹变化因素主要是:能源消费量、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城市化水平、总人口变化趋势。其结果与合肥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相比较为吻合,各因子权重也较为接近。 (4)生态足迹计算结果显示合肥市生态现状好于安徽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符合实际现状。 (5)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对规划近期和远期生态足迹进行预测,用2000-2005年数据进行检验得出平均误差为3.58%,预测模型较为准确,得出:近期规划2010年合肥市人均生态足迹为:2.1110 hm2/人,远期规划2020年合肥市人均生态足迹为:3.2731hm2/人。 (6)规划将使合肥市土地利用格局的发生变化,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带来生态承载力轻微减小,同时规划后全市人均生态足迹不断增加,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合肥市生态赤字将不断增加。基于生态足迹计算和预测提出的建议较为客观,能为规划决策提供一种科学的依据,对规划修改和完善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