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形意结合——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设计中的拓展研究
【6h】

形意结合——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设计中的拓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引言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确定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研究对象的确定

1.3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1.4 与本课题相关的学术研究现状

1.4.1 研究现状

1.4.2 研究文献综述

第二章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设计手法概论

2.1 中国古典园林简述

2.1.1 历史沿革

2.1.2 创作题材

2.1.3 构成元素

2.2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设计的基本思维

2.2.1 重意轻形

2.2.2 情景交融

2.3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设计的基本思路

2.3.1 立其意

2.3.2 观其形

2.3.3 开路以建筑

2.3.4 辅之以山水

2.3.5 缀之以花木

2.4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设计的基本手法

2.4.1 动静有致

2.4.2 虚实互动

2.4.3 曲折交织

2.4.4 隔借有序

2.4.5 过渡自然

2.5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设计的辨证组合手法

2.5.1 大小的辨证

2.5.2 曲直的辨证

2.5.3 俯仰的辨证

2.5.4 疏密的辨证

第三章 影响传统造园手法的传统哲学综述

3.1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3.2 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

3.3 禅宗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

第四章 关于传统造园手法中的设计哲学问题探索

4.1“天人合一”对于我国传统设计哲学的影响

4.1.1“天人合一”背后的治世哲学本质

4.1.2“天人合一”在传统设计手法中的被动性

4.2“道法自然”在我国传统艺术设计中的概念新解

4.2.1“于不自然中见自然”

4.2.2“弱者的悲剧”——“道法自然”隐藏的设计哲学本质

第五章 以从审美的视角探讨传统设计哲学的若干问题

5.1 设计哲学与审美的关系分析

5.2 病态的审美观与艺术哲学的关系

5.3 含蓄形式与艺术哲学的关系

5.3.1 绘画艺术中的民族形式分析

5.3.2 书法艺术中的民族形式分析

5.3.3 诗歌艺术中的民族形式分析

第六章 对传统造园手法中设计哲学的再分析

6.1“重意轻形”背后是一种含蓄的设计哲学

6.2 情景交融亦是含蓄设计哲学的特征

6.3“立意”在造园过程中的设计哲学体现

6.4 对地貌形状渴求和改造的病态分析

6.5 造园过程中山水处理所包含的设计哲学

6.5.1 山水关系要求的苛刻

6.5.2 叠山艺术蕴含的含蓄哲学

6.6 园林造景手法中“以虚求实”的设计哲学体现

第七章 传统设计手法的现代拓展问题研究

7.1“形意结合”——我国传统设计哲学总结

7.2 传统设计哲学在现代设计拓展中的客观性分析

7.2.1 整体社会性条件的缺失

7.2.2 传统设计形式要求与现代社会特征的冲突性

7.3 对传统设计哲学和设计手法的扬弃与突破

7.3.1 传统设计哲学的扬弃

7.3.2 结合现代艺术思潮的新特征

7.3.3 结合现代技术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中国传统哲学是我国传统设计的理论基础与根源,是隐含在设计背后深刻的造物文化。本文以中国古典园林为研究载体,首先从研究古代造园手法入手,深入探讨了我国传统哲学对于传统设计手法的深刻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传统哲学思维中所蕴含的设计哲学进行了现代设计学意义上的分析和提炼。
   一个民族的传统哲学思维对于其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但以现代设计的角度而言,并不能以“哲学影响”四字字简单概括之,而是需要对传统哲学思维做出设计哲学层面上的萃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深入的分析和挖掘了我国历史上“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等传统哲学思想中所包含的深刻的设计学启示,并运用“艺术审美”的新角度对我国传统艺术设计手法中折射出的“设计哲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我国传统艺术设计的哲学思想包括了“病态的形式偏好”和“含蓄的形式特征”这两个基本观点。
   以这两点为基本出发点,文章后半部分重新对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进行再分析和再体验,对我国传统设计哲学思维进行补充和完善。文章的最后对我国传统设计哲学在现代设计的拓展方面的相关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和探索,对如何批判的继承我国传统设计哲学的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设想。
   为了保证论文的深度,笔者研读了中国思想简史,中西方哲学简史、中国园林史、中西方工艺美术史、审美哲学、考古学等史学资料,为论文的开展提供理论和事实的根裾。并将我国文献资料中对于书法、绘画、篆刻、诗歌等传统文化的学术资料,紧密结合园林造园手法这一主题,以螺旋式上升的逻辑形式完成了这一课题的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