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建筑中的动——多元时代动态建筑设计初探
【6h】

建筑中的动——多元时代动态建筑设计初探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致谢

图片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背景

1.1.2 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确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

1.4.1 “动”、“动态”的概念

1.4.2 “动态建筑”的概念

1.5 多元文化与传统建筑哲学

1.5.1 多元文化主义的缘起

1.5.2 中、西传统建筑哲学理念

1.6 课题研究的方法

1.6.1 文献研究

1.6.2 调查研究

1.6.3 案例研究

1.6.4 逻辑推理

1.7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1.7.1 主要内容

1.7.2 课题研究框架

第二章 动态建筑的历时性发展

2.1 历史浪潮中的动态思维

2.2.1 西方建筑历史

2.1.2 中国建筑历史

2.2 多元化、全球化对动态建筑的影响

2.2.1 多元化的探索

2.2.2 数字技术--动态建筑的催化剂

2.2.3 动态建筑的设计倾向

第三章 型的动感

3.1 体量破碎

3.2 倾斜与变形

3.2.1 倾斜、悬挑、错位

3.2.2 折叠、扭曲、变形

3.3 运动中的“纽带”与塑性流动

3.3.1 流线型的自由曲线

3.3.2 流体般的形态

3.3.3 非线性建筑设计

3.4 动态表皮

3.4.1 表皮的自我调节

3.4.2 四维连续

第四章 机能的动

4.1 功能的交织

4.1.1 模糊的边界

4.1.2 动态功能观

4.2 空间的流动

4.2.1 动态空间

4.2.2 空间的四维连续

4.3 景观的渗透

4.3.1 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4.3.2 运动的景观

4.3.3 新旧环境联系的纽带

4.4 文脉的传承

4.4.1 历史的延续与发展

4.4.2 充满活力的未来

第五章 虚拟现实设计与影像的动

5.1 动态的虚拟设计

5.1.1 虚拟现实设计

5.1.2 虚拟现实系统

5.1.3 虚拟现实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5.2 动态影像

5.2.1 建筑与影像

5.2.2 影像化建筑面

5.2.3 建筑中的3D投影

第六章 动的建筑

6.1 真正的“动态建筑”

6.1.1 “活的”建筑

6.1.2 第四维元素“时间”概念的引入

6.2 未来建筑

6.2.1 建筑的艺术表达

6.2.2 高智能建筑

6.2.3 新型建筑

6.3 实例分析

6.3.1 旋转塔

6.3.2 卡拉特拉瓦的渐变阴影装置

第七章 动态建筑的前景与畅想

7.1 动态建筑的追求

7.1.1 对动态美的追求

7.1.2 人性化的追求

7.2 动态建筑应该回归自然

7.2.1 倡导绿色可持续原则

7.2.2 关注人的健康

结语

附录 A 参考文献

附录 B 数字现实双年展部分雕塑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自人类社会进入多元时代以来,建筑设计和研究上就出现了一种跟随自然节奏,追求建筑形式和空间与环境的不确定性的新方向--“动态建筑”。动态建筑反对的是现有的呆板、固定和封闭的建筑设计理念,而在以数字化及多元化为特征的当代世界中,创造一类追求新奇空间和形式趋向的建筑形式,提倡一种新型的建筑营造的标准。
   论文以建筑中的“动”为切入点,从建筑形态、空间、环境、文脉、建筑与影像、真正的动的建筑等方面,探析建筑中的动态元素。从人的需求和外部环境的角度,结合相应的实际设计案例对这一新型建筑设计方向进行研究和思考。论文着重阐释了建筑设计中的动态思维,解析了动态建筑设计的基本精神--动态与自然;动态建筑的基本特征--多文化、多视角、多维度、复杂动态的功能空间、回归自然的梦想;分析了动态建筑在形体、空间、环境、文脉等方面的典型设计手法。
   现如今大量的建筑作品,设计者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内心思想,呈现一种渴望突破各种束缚的设计理念;通过对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的认知和多角度的分析,多层次的展现了“动”的存在。
   最后,论文总结了多元时代下建筑设计的动态倾向,世界建筑作品中的动态思维,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冲击与贡献,展望了在多元化背景下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之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