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3D-DSA及双容积重建技术在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6h】

3D-DSA及双容积重建技术在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代理获取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2 设备

3 方法

3.1 2D-DSA造影

3.2 3D-DSA造影

3.3 治疗方式

3.4 3D-DSA双容积重建

3.5 术后处理

4 评价标准

4.1复杂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之间关系的展示

4.2复杂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后介入材料形态的展示

4.3复杂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后动脉瘤栓塞程度的展示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动脉瘤位置

2 复杂动脉瘤类型

3 3D-DSA与2D-DSA复杂动脉瘤检出率的比较

4 3D-DSA与2D-DSA对复杂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展示

5 3D-DSA双容积重建与2D-DSA对栓塞后介入材料形态的展示

6 3D-DSA双容积重建与2D-DSA对栓塞后介入材料形态的展示

7 3D-DSA双容积重建与2D-DSA对宽颈动脉瘤术后动脉瘤栓塞程度的比较

讨论

1 影响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治疗后复发的因素

1.1 动脉瘤体的栓塞程度

1.2 动脉瘤的形态学/解剖学因素

1.3 栓塞/辅助材料的影响

1.4 其他影响因素

2 血管造影术在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2.1 三种造影技术在动脉瘤造影中的比较

2.2 双容积成像在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

3.不足与缺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治疗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导致蛛网膜下腔蛛血的主要原因,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及早期处理是预防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重要方法,能够明显降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几率。近年来造影技术及介入材料发展迅猛,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手段。据文献报道,介入治疗与开颅夹闭相比较,前者动脉瘤术后复发率较高,而动脉瘤的复发率与动脉瘤的初始栓塞致密程度有直接关系,初始致密栓塞会提高动脉瘤内弹簧圈的稳定性,降低术后复发的可能性。2D-DSA因成像方式及照射角度限制,观察动脉瘤是否达到致密栓塞并不理想。复杂动脉瘤是一类治疗上有相当难度的动脉瘤,因其形态各异、血管之间空间结构复杂,需要准确性及特异性更高的检查手段来观察其初始栓塞程度。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能够多角度,分别以不同颜色显示介入材料与造影剂,将其运用于复杂动脉瘤初始栓塞成果的观察是是否能达到更高的准确性?本次研究旨在比较2D-DSA与3D-DSA在对复杂动脉瘤检出率、瘤颈与载瘤动脉之间的关系的显示,比较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与2D-DSA在复杂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后介入材料形态的展示、初始栓塞程度检测准确性的展示,以期找到精度更高评估手段。  方法。回顾性分析绵阳市第三人民院2016年10月——2018年2月收治的42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过DSA检查确诊。术前完成2D-DSA与3D-DSA成像,分别记录复杂动脉瘤检出率、瘤颈与载瘤动脉之间的关系情况,对42例患者均实施介入治疗后,即刻以2D-DSA与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进行比较分析,比较两种手段对复杂动脉瘤栓塞程度的显示能力。评价标准根据(Raymond分级法)(1)完全栓塞:动脉瘤瘤体及瘤颈均达到致密栓塞,无造影剂显影;(2)瘤颈残留:动脉瘤体致密栓塞而瘤颈栓塞不完全,瘤颈有造影剂显示;(3)动脉瘤体残留:动脉瘤体及瘤颈均栓塞不完全,均有造影剂显示。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实验数据以采用相关样本资料的卡方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差异。  结果:对42例复杂动脉瘤患者进行造影后,所有患者共检测出动脉瘤51枚,其中大脑前动脉瘤3枚,大脑中动脉瘤4枚,大脑后动脉瘤1枚,前交通动脉瘤3枚,后交通动脉瘤15枚,基底动脉瘤1枚,椎动脉瘤4枚,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18枚,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瘤2枚。42例患者中,宽颈动脉瘤17例,多发动脉瘤9例,不规则动脉瘤7例,巨大动脉瘤3例,微小动脉瘤4例,瘤壁上有穿支血管2例。3D-DSA能够全部检出以上动脉瘤,2D-DSA仅能检出部分。3D-DSA对以上复杂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之间的关系的显示优于2D-DSA(P=0.016)。15例患者进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27例患者进行支架植入+弹簧圈栓塞术。术中栓塞后即刻将2D-DSA与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进行比较分析,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能够比2D-DSA更好的显示栓塞后介入材料的形态(P=0.03),在对复杂动脉瘤栓塞程度的显示中,2D-DSA检查显示:完全填塞42枚(82.3%)、瘤颈残留3枚(5.8%)、瘤体残留6枚(11.9%);3D-DSA双容积重建显示:完全填塞37枚(72.5%)、瘤颈残8枚(15.8)、瘤体残留6枚(11.7%)。两种方法有明显的差别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两种方法对于宽颈动脉瘤栓塞程度的显示也有明显的差别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  结论:1.3D-DSA对于复杂动脉瘤的检出率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要优于2D-DSA,能够为制定治疗策略提供更精确的数据  2.3D-DSA双容积重建对复杂动脉瘤术后介入材料的形态展示要优于2D-DSA,术后介入材料与术前动脉瘤形态一致,能从侧面证明栓塞致密。  3.3D-DSA双容积成像对于复杂动脉瘤即刻栓塞程度的评价价值要高于2D-DSA,特别是对于瘤颈残留,若术发现瘤颈残留,则可在术中进一步治疗而达到完全填塞。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