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鼻咽癌颈部及V区后缘淋巴结转移规律与预后分析
【6h】

鼻咽癌颈部及V区后缘淋巴结转移规律与预后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3 淋巴结转移情况统计

4 Ⅴ区后缘间隙转移淋巴结位置分布研究

5 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与其余各区淋巴结转移的线性回归分析

6 不同N分期及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的预后分析

7 放射治疗靶区勾画及照射剂量

8 鼻咽癌综合治疗方案

9 病例随访及统计方法

结果

1 患者分期情况

2 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

3 淋巴结跳跃性转移情况

4 Ⅴ区后缘间隙转移淋巴结的分布特点

5 不同淋巴结区转移与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的回归分析

6 颈部及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情况

讨论

1 颈部淋巴结分区的演变

2 鼻咽癌颈部及咽后淋巴结诊断标准

3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

4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后分析

5 研究的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综述: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预后分析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428例鼻咽癌患者颈部及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预后情况,为临床鼻咽癌放射治疗的靶区勾画及N分期的进一步修订提供参考。  方法:2011年12月至2016年4月,纳入428例在成都军区总医院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并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顶至锁骨下缘20mm的增强CT模拟扫描。采用2013年RTOG等推荐的颈部淋巴结分区标准,由一位副主任医师及一位主治医师共同阅片,对颈部及Ⅴ区后缘间隙的转移淋巴结进行分析。并选取一例N0的鼻咽癌患者作为标准,参照Ⅴ区后缘间隙正常解剖结构的位置及比例,将428例患者中有Ⅴ区后缘间隙转移的淋巴结中心点勾画于标准病例的定位CT图像上,并分析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位置分布特点。运用SPSS20.0软件分析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与其余各淋巴结区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颈部及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428例患者中,381例(89.0%)诊断为有淋巴结转移,转移概率最高的前四位淋巴结区依次是:Ⅱb(75.2%)、Ⅶa(60.3%)、Ⅱa(59.6%)、Ⅲ(42.0%)。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概率低于2.0%。21例(4.9%)患者出现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共统计转移淋巴结32枚,各枚淋巴结中心点在标准患者上距斜方肌前缘的垂直距离均值为16.0mm(8-37mm,16.0±9.0),90.6%的Ⅴ区后缘间隙转移淋巴结中心点位于斜方肌前缘后方25mm的区域内。回归分析显示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与同侧Ⅴa区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00)。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是47.8%、23.5%、80.0%和44.1%。多因素分析显示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的重要预后因素(P=0.000)。  结论:鼻咽癌颈部淋巴结按照从上到下,由近到远的顺序转移,跳跃性转移的发生率低。Ⅴa区淋巴结转移时,同侧Ⅴ区后界的勾画应适当后移至斜方肌前缘后25mm。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与同侧Ⅴa区阳性正相关,且该区转移提示患者预后较差。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预示患者远处转移的几率增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