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整体利用模式研究
【6h】

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整体利用模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文化街区需要承担现代功能

1.1.2 历史文化街区地上空间资源有限

1.1.3 历史文化街区地上-地下整体利用趋势

1.1.4 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的“后植入性”要求整合性利用

1.1.5 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利用的充分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案例选取

1.3.1 研究对象

1.3.2 案例选取

1.4 国内外综述

1.4.1 国内研究动态

1.4.2 国外研究动态

1.4.3 已有研究评价

1.5 相关理论研究

1.5.1 耦合理论

1.5.2 城市地下空间结构协同论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整体利用模式基础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历史文化街区

2.1.2 城市地下空间

2.1.3 整体利用模式

2.2 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整体利用要素

2.2.1 开发功能

2.2.2 开发深度

2.2.3 开发形态

2.3 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利用联通要素

2.3.1 上下联通要素

2.3.2 水平联通要素

2.4 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整体利用原则

2.4.1 保护性优先原则

2.4.2 多维度利用原则

2.4.3 灵活性利用原则

2.5 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整体利用特点

2.5.1 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的优缺点

2.5.2 历史文化街区地下联通差异性

2.5.3 历史文化街区实施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整体利用约束限制条件研究

3.1 地下空间利用基础性约束因素

3.1.1 自然气候条件

3.1.2 城市外部制约条件

3.1.3 政策法规

3.1.4 交通

3.2 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整体利用约束限制因素

3.2.1 土地利用性质与空间承载功能

3.2.2 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形态

3.2.3 历史文化街区地下遗存情况

3.2.4 历史文化街区内部构筑物情况

3.2.5 历史文化街区场所精神延续与传承

3.2.6 历史文化街区中式思维、历史境遇

3.3 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整体利用约束限定因子集与维度选择

3.3.1 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整体利用约束限定因子集

3.4.2 交通影响要素选择

3.4.3 地面空间主要影响因素选择

3.4.4 地下主要影响因素选择

3.4.5 历史文化街区内部影响因素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整体利用模式研究

4.1 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整体利用多维度分析

4.1.1 功能维度

4.1.2 形态维度

4.1.3 地下遗存维度

4.1.4 交通维度

4.2 功能维度地下空间模式研究

4.2.1 历史文化街区功能活跃度分析

4.2.2 历史文化街区地上功能耦合分析

4.2.3 历史文化街区地上地下功能耦合分析

4.2.4 历史文化街区地下功能连通性分析

4.2.5 历史文化街区地下功能整体利用模式

4.3 形态维度地下空间模式研究

4.3.1 居住类型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形态

4.3.2 商业类型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形态

4.3.3 文化类型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形态

4.3.4 工业遗址类型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形态

4.4 地下遗存维度地下空间模式研究

4.4.1 既有地下普通建构筑物利用模式

4.4.2 文物埋藏历史文化街区利用模式

4.5 交通维度地下空间模式研究

4.5.1 轨道交通穿越历史文化街区

4.5.2 轨道交通与历史文化街区相切

4.5.3 结合轨道交通三维旅游线路组织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研究——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

5.1 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

5.1.1 调研对象及范围

5.1.2 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简述

5.1.3 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利用需求

5.2 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政策规划、地面地下空间要素分析

5.2.1 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与政策分析

5.2.2 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形态与空间解析

5.2.3 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类型与保护要求

5.2.4 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分布与使用情况

5.2.5 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现状存在的问题

5.3 功能整体利用模式下策略

5.3.1 活跃功能激活,三维功能耦合模式

5.3.2 引导部分功能进入地下,避免对地面幽静历史环境破坏

5.3.3 存量地下空间功能优化调整

5.4. 形态整体利用模式下策略

5.4.1 以点为基本形态单元,形成以点带动的网络布局模式

5.4.2 以细胞基本单元进行地下空间更新利用

5.4.3 延续地面历史环境,充分利用公共属性开敞空间

5.4.4 加强地下空间入口的标志性、美观性、舒适性

5.5 地下遗存整体利用模式下策略

5.5.1 正确处理保护建筑对存量地下空间的影响

5.5.2 维护地面空间、改善地下环境

5.6 轨道交通整体利用模式下策略

5.6.1 相切式以轨道交通带动线性地下空间发展

5.6.2 穿越式以点串联式发展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郭晓君;

  •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

  • 授予单位 天津大学;
  • 学科 城市规划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许熙巍;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