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媒体背景下道德绑架的伦理反思
【6h】

新媒体背景下道德绑架的伦理反思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2选题意义

1.2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国内研究现状

1.2.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研究思路

1.3.2研究方法

1.4理论依据

1.5创新之处

1.6相关概念澄清

第二章 新媒体背景下的道德绑架释义

2.1新媒体的界定

2.2“绑架”道德的推手:社会舆论

2.3产生过程的伦理分析

2.4新媒体背景下道德绑架的特征

2.4.1显著特征:公开性与放大性

2.4.2基本特征:盲目性与伪善性

2.4.3 重要特征:“软”暴力性与“硬”伤害性

2.5本质探析:道德“异化”

第三章 新媒体背景下道德绑架的形成机制

3.1主体:“人”对道德的误解和忽视

3.1.1心理基础:泛道德主义批判

3.1.2忽视道德的层次性

3.1.3忽视道德自觉

3.2空间:“社会”中的道德冲突

3.2.1道德现状与道德愿景的冲突

3.2.2道德与习俗的冲突

3.2.3道德“完全义务”与“非完全义务”的冲突

3.3 手段:“虚拟空间”的众声喧哗

3.3.1谣言传播

3.3.2新闻炒作

第四章 道德绑架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审慎评价

4.1 目的与手段

4.1.1目的的有限正义性:肯定道德作用

4.1.2手段的有限正义性:重视舆论监督

4.2 道德与法律

4.2.1道德:反价值——“伪善”伤“真”

4.2.2法律:反客观——道德审判损伤“法”的实践

4.3 社会与个体

4.3.1社会:反和谐——阻碍良善社会的构建

4.3.2个体:反良心——阻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4 现实与愿景

4.4.1现实:反秩序——破坏良好的网络空间

4.4.2愿景:反修为——弱化网民的道德自律

第五章 实现“道德松绑”的目标与探索

5.1探索的目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5.1.1明确道德底线与提高道德自觉并举

5.1.2尊重个性自由与提倡社会包容并行

5.2探索的理论规制:加强道德教育

5.2.1批判继承传统道德观

5.2.2加强网络伦理教育力度

5.2.3 提倡社会美德,形成道德共识

5.3探索的技术手段:净化网络空间

5.3.1健全网络法律法规,营造健康网络环境

5.3.2媒体恪守职业道德,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5.3.3网民坚守道德自律,提高媒介素养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朱楠楠;

  •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北大学;
  • 学科 伦理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永智;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J99K2;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