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及其在新时代的价值
【6h】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及其在新时代的价值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1绪论

1.1研究缘起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1.2.2现实意义

1.3研究综述

1.4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创新点

1.4.1研究方法

1.4.2研究重点

1.4.3研究难点

1.4.4研究创新点

2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思想来源

2.1康德“恶意的交往性”

2.2费希特“我—他辩证法”

2.3黑格尔“劳动是交往的中介”

2.4费尔巴哈“交往唯心主义”

2.5施蒂纳“唯我论哲学范式”

3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发展历程

3.1交往实践的萌芽

3.1.1《博士论文》和《莱茵报》工作时期的交往实践思想

3.1.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交往实践思想

3.2交往实践的形成

3.2.1《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实践思想

3.2.2《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交往实践思想

3.3交往实践的运用与拓展

3.3.1《资本论》中的交往实践思想

3.3.2《人类学笔记》中的交往实践思想

4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内涵与特征

4.1交往实践的内涵

4.1.1交往实践与个人

4.1.2交往实践与社会

4.2交往实践的特征

4.2.1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统一

4.2.2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4.2.3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5马克思交往实践观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5.1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主要内容

5.1.1交往行为概念

5.1.2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双重架构

5.1.3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5.1.4交往理性

5.2马克思交往实践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之比较

5.2.1马克思交往实践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之差异

5.2.2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评析

6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

6.1进入新时代的当代中国面临的挑战

6.1.1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仍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6.1.2生态文明建设效果显著,但环境保护仍任重道远

6.1.3国际局势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我国将应对更为复杂的外部挑战

6.2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价值

6.2.1为经济健康繁荣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

6.2.2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思路

6.2.3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莫珂璐;

  •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

  • 授予单位 浙江大学;
  • 学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汪建达;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TU-N03;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