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封建社会末期(明·万历-1949)合肥城市空间发展研究
【6h】

封建社会末期(明·万历-1949)合肥城市空间发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城市空间研究概况

1.4.1 国外城市空间发展研究

1.4.2 国内城市空间发展研究

1.4.3 小结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图像志和图像学

2.1.1 图像志和图像学理论概述

2.1.2 本文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

2.2 比较城市史

2.2.1 比较城市史理论概述

2.2.2 本文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

2.3 空间句法理论和方法

2.3.1 空间句法中的轴线分析法

2.3.2 空间句法的量化指标

2.3.3 本文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

第三章 合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分析

3.1 明万历之前合肥城市发展概况

3.1.1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合肥城

3.1.2 唐代金斗城

3.1.3 南宋斗梁城

3.1.4 元明时期的合肥城

3.2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合肥城形态特征

3.2.1 明万历年间合肥县的形态构成要素

3.2.2 沿金斗河发展的平行片状肌理

3.3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合肥城市形态演变特征

3.3.1 清康熙年间合肥县的形态构成要素

3.3.2 沿金斗河和九曲水呈交叉状肌理并向南延伸

3.3.3 北大街至镇淮桥一带成为核心的时期

3.4 清·嘉庆年间(1803)合肥城市形态演变特征

3.4.1 清嘉庆年问合肥县的形态构成要素

3.4.2 形成沿河流和街道发展的网状肌理

3.4.3 后大街至镇淮桥一带成为核心的时期

3.5 民国7年(1918)合肥城市形态演变特征

3.5.1 民国7年合肥县的形态构成要素

3.5.2 沿街双十字正交放射型网状肌理

3.5.3 府衙和镇淮楼片区的双核心发展

3.6 民国34年(1945)合肥城市形态演变特征

3.6.1 民国34年合肥县的形态构成要素

3.6.2 沿街多向放射网状肌理

3.6.3 以镇淮楼片区为中心的多向放射发展

3.7 1949年合肥城市形态演变特征

3.7.1 1949年合肥县的形态构成要素

3.7.2 沿街“井”字型放射网状肌理

3.7.3 单中心放射发展

3.8 基于图像学与空间句法分析的空间形态演变特征总结

第四章 城市功能空间发展特征及演变机制分析

4.1 城市经济功能空间发展特征

4.1.1 城市经济功能空间逐渐向东门区域扩展

4.1.2 城市经济中心对其它城市功能具有聚合作用

4.2 城市政治功能空间发展特征

4.2.1 城市政治功能空间呈跳跃式向经济中心靠拢

4.2.2 城市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联动发展

4.3 城市交通功能空间发展特征及影响

4.3.1 城市重要交通枢纽的选址维持一定的稳定性

4.3.2 城市交通功能影响政治、经济功能的发展

4.3.3 城市交通对城市发展具有引导作用

4.4 城市功能中心与空间中心互动式发展特征

4.4.1 城市主要道路交叉地段具有很强的中心性

4.4.2 城市中心空间与经济、政治中心高度耦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1.1 合肥城市形态演变特征主要结论

5.1.2 城市功能空间发展特征及演变机制主要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展开▼

摘要

从原始人类聚集的小村落到封建社会时期的县级城市,从兵家必争之地的军事重镇到建国后的省会城市。“秦并六国,置九江郡,庐以列城为合肥县。”①可可知由秦汉设置合肥县算起,其已有超过2000年的建城史。与中国同时期的其他城市比较,合肥有其明显的特征。据《读史方舆纪要》②记载,她居于江、淮之间,淮南天然丘陵为其绿色屏障,自古就是战略交通要地。即使到了现代,合肥城爆发式的发展仍有其独特性,从1949至2009年这60年间,合肥旧城人均土地使用面积基本维持不变,约100m2/人③。两千多年以来,合肥古城性质与职能的演化对城市发展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虽然安徽省城市空间转型不如南京、北京等城市变化大,但本文在探讨城市空间形态中,试图找到合肥城市从古代到近代空间转型中的蛛丝马迹。
  《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一书中指出:截至目前,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城市研究中还缺少对县级城市发展史的研究。因此,本文选取封建社会末期合肥城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各年份: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1803、1918、1945、1949(半殖民地半封建)。通过解读不同年代城市历史现状图及对城市历史现状图的转译,结合现代研究方法——空间句法,深入剖析合肥城市空间发展中的形态演变。本文填补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县级城市发展史研究的空白。同时,本文也将结合部分社会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研究成果将丰富合肥古城空间形态发展史,体现中国古代县级城市在时空角度的发展沿革及其空间演变特征。同时,也为现今城市建设提供合理的空间结构和发展策略,指导旧城的传承与复兴,新城的开发与建设。
  因此,本文以合肥古城空间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的图像学分析方法并结合空间句法理论与方法对历年合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进行系统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比较研究,揭示合肥古城空间发展演变机制。同时,结合城市功能空间特征分析经济功能、政治功能、交通功能以及集成核变化所隐含的城市空间中心性变化,从而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提供了空间演变机制的内在解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