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水阳江干流(宣城段)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策研究
【6h】

水阳江干流(宣城段)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水质评价研究进展

1.3 国内外水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污染源调查

2.2 沿岸行政区域

2.3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3.1 地理位置

2.3.2 地形地貌

2.3.3 土壤资源

2.3.4 土地利用情况

2.3.5 水文水系

2.4 研究区经济社会概况

2.5 污染源调查

2.5.1 工业污染源调查

2.5.2 生活污染源调查

2.5.3 农业污染源调查

2.5.4 畜禽养殖污染源调查

2.5.5 污染源汇总

2.6 污染源评价

2.6.1 污染源评价方法

2.6.2 污染源评价结果

2.7 本章小结

3 水阳江千流宣城段水质现状评价

3.1 断面选择和资料来源

3.2 水质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3.3 水质评价方法

3.3.1 单因子评价法

3.3.2 综合指数评价法

3.3.3 模糊评价法

3.3.4 灰色评价法

3.4 水质评价结果与分析

3.4.1 单因子评价结果

3.4.2 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结果

3.4.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3.4.4 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结果

3.4.5 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水环境容量计算

4.2.2 排污口概化

4.3 水质模型的选择

4.4 参数的确定

4.4.1 污染物控制参数

4.4.2 设计水文条件的确定

4.4.3 对照水质C0和水质目标Cs的确定

4.5 水环境容量计算

4.6 污染物削减量计算分析

4.6.1 污染物削减目标

4.6.2 污染源控制措施

4.7 本章小结

5 水阳江干流宣城段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5.1 主要问题识别与成因分析

5.2 污染源控制方案

5.2.1 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5.2.2 面源污染控制方案

5.3 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

5.4 污染物总量控制措施

5.5 河流生态修复工程

5.6 水环境执法监督能力建设

5.7 建立“河长制”下水环境长效管理机制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水污染事件频发、水资源供需矛盾达到白热化阶段。为了遏制水环境不断恶化的态势,国家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更提出了2018年年底全面落实河长制的要求。水阳江作为长江的一级支流,安徽省宣城市境内的最大水系,对水阳江干流宣城段水环境质量、水环境容量以及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研究,有利于摸清河流具体情况,更有针对性的为河长的管理提供参考建议,也有利于其他地区的借鉴和学习,推进“河长制”和“一河一策”的全面实施。本文主要工作如下:
  (1)对水阳江干流宣城段工业、生活、农业、畜禽养殖业污染源进行调查,并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进行污染源评价。结果表明,入河污染源以生活污染源为主,等标污染负荷比高达75.81%,其次为农业污染源、畜禽养殖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总氮是最主要的污染物,其次是总磷,两者等标污染负荷比之和为83.54%,这可能与氮肥、磷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生活污水处理率低有关。
  (2)分别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研究区水质进行评价,并在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定权重的步骤采用了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减少主观因素对水质评价的影响,增强客观性。结果表明,总氮是水质超标的主要原因,各断面及整个河段年平均水质为Ⅲ类水,饮用水源区水质未达到要求。四种评价方法相比较下,改进的AHP-GCA法有更好的适用性。
  (3)基于一维水质模型计算水阳江干流宣城段水环境容量,并根据污染源排放现状计算污染源削减量。目前水体总的纳污量已经远远超过了该河段的水环境容量,其中水阳江宣城保留区、水阳江宣城开发利用区—水阳江宣州农业用水区超标最为严重,需削减的水环境容量COD为9184.09t/a,总氮为2251t/a,总磷为140.09t/a,通过控制流域内最大的污染负荷生活污染源,可以将COD削减率降为2.53%,总氮削减率降为62.33%,总磷削减率降为8.57%。
  (4)结合以上研究结果和流域内主要水环境问题,以“河长制”为政策背景、“一河一策”为目标,从污染源控制、饮用水源地保护、污染物总量控制、生态修复、执法监督和水环境长效管理方面提出治理和管控措施,以期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体制,促进水环境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