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学生心理成长问卷编制及现状研究
【6h】

中学生心理成长问卷编制及现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前言

1.1问题提出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1.2.2实践价值

2 文献综述

2.1理论基础

2.1.1生态系统理论

2.1.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2.2基本概念

2.2.1中学生及中学生心理

2.2.2成长与心理成长

2.3心理成长的相近概念辨析

2.3.1心理成长与心理健康

2.3.2心理成长与心理发展

2.3.3心理成长与积极心理品质

2.3.4小结

2.4中学生心理成长的相关研究

2.4.1国外研究

2.4.2国内研究

2.4.3小结

2.5心理成长相关测评工具的研究

2.5.1心理健康的测量

2.5.2积极心理品质的测量

2.5.3人际关系的测量

2.5.4学校适应的测量

2.5.5社会适应的测量

3 中学生心理成长问卷的编制

3.1开放式问卷调查

3.1.1目的

3.1.2被试及工具

3.1.3实施方法与程序

3.1.4结果分析

3.2初测问卷编制

3.2.1维度建构

3.2.2问卷题项编制的原则

3.2.3问卷题项形成

3.3问卷初测结果及分析

3.3.1样本

3.3.2方法

3.3.3项目分析

3.3.4探索性因素分析

3.3.5验证性因素分析

4 正式施测及信效度检验

4.1被试

4.2方法

4.3信度检验

4.4效度检验

4.4.1内容效度

4.4.2结构效度

4.4.3效标关联效度

4.5小结

5 中学生心理成长现状分析

5.1目的

5.2被试及工具

5.2.1被试

5.2.2工具

5.3方法

5.4结果分析

5.4.1中学生心理成长的总体情况

5.4.2中学生心理成长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5.4.3中学生心理成长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5.4.4中学生心理成长在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

5.4.5中学生心理成长在生活环境上的差异比较

5.4.6中学生心理成长在居住地上的差异比较

6 讨论

6.1中学生心理成长的操作性定义

6.2中学生心理成长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6.3中学生心理成长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6.4中学生心理成长的现状分析

6.4.1中学生心理成长的整体情况

6.4.2中学生心理成长的性别差异

6.4.3中学生心理成长的年级差异

6.4.4中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活环境差异

6.4.5中学生心理成长的居住地差异

6.5研究不足与展望

7 结论

8 教育建议

8.1加强心理成长意识

8.2学校注重提高学生心理成长

8.3中学生积极主动帮助自己实现心理成长

8.4形成家校合作

8.5避免超限效应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关乎其自身的发展,更关乎国家与民族的复兴与未来。心理成长是青少年个人成长的核心要素,与成人成才相辅相成。心理成长指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有意识的教化作用下,个体心理在青少年阶段所发生的较为持久的积极变化。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受先天和后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学生的心理成长独具特色。但现有考察中学生心理成长的测量工具还较为欠缺,因而阻碍了对中学生心理成长状况的科学认识。基于此,本研究试图系统探讨中学生心理成长的心理结构,据此编制测量量表,进行大样本、大容量、大范围的问卷调查,然后分析中学生的心理成长的现状和特点,力求为中学生心理成长状况的改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本研究主要利用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在对心理成长及其相关概念、理论进行文献研究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结合针对中学生心理成长的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建构中学生心理成长的理论结构。然后以1159名绵阳市中学生为调查对象,编制了中学生心理成长问卷,共90题,包括4个维度。通过一系列的项目分析、信效度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及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验证,正式自编的中学生心理成长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此外,通过对1078名(有效问卷数)来自绵阳4所中学的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1)本研究编制的中学生心理成长问卷(37题)包括自我意识成长、家庭关系成长、学校适应成长、社会能力成长四个维度。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中学生心理成长的调查工具。  (2)中学生心理成长现状研究表明,中学生心理成长得分均高于3,总体(3.67)成长较好,其中在社会能力成长(4.05)最好,在家庭关系成长(3.40)最低。  (3)男中学生的家庭关系和学校适应成长水平均显著低于女中学生,自我意识成长水平显著高于女中学生。  (4)初一学生的心理成长显著高于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初二学生的心理成长显著高于高二学生,初三学生的心理成长显著高于高二、高三学生。初一学生的自我意识成长显著高于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初二学生的自我意识成长显著高于高二学生,初三学生的自我意识成长显著高于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初一学生的家庭关系成长显著高于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学生,高一学生的家庭关系成长显著低于高三学生。初一学生的学校适应成长显著高于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初二学生的学校适应成长显著高于高一、高二、高三之间,初三学生的学校适应成长显著高于高二、高三学生。社会能力成长上存在的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为:初一学生的社会能力成长显著高于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初三学生的社会能力成长显著高于高二、高三学生。  (5)独生子女中学生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的心理成长水平及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6)由父亲抚养的中学生的家庭关系成长水平显著低于由父母抚养和母亲单独抚养以及隔代抚养的中学生。  (7)居住在村上的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成长和学校适应成长水平均显著高于居住在城里的中学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