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陕南柞水话语言接触变异研究
【6h】

陕南柞水话语言接触变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重要性

1.2 研究背景

1.2.1 柞水话前人研究

1.2.2 语言维持与转移相关研究

1.2.3 陕南客活话关于进行中的音变之研究

1.3 研究对象—柞水县柴庄话语言社群语音变异与转移

1.3.1 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1.3.2 人口构成与移民历史

1.3.3 语言现状

1.3.4 选择陕南柞水柴庄话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1.4 研究问题与目的

1.5 研究假设

1.6 研究架构

1.7 研究方法

1.7.1 研究路径

1.7.2 研究过程与资料汇集

1.7.3 量化研究设计

第二章 柞水柴庄内部语言类型

2.1 柞水话的语音变异与变化

2.1.1 三类口音语音差异比较

2.2 三类口音的语言来源及演变方向

2.2.1 三类口音的来源和性质

2.2.2 三类口音的演变

2.3 小结

第三章 柞水下河话方言语音变化特征

3.1 下河话的音系描写

3.1.1 声调

3.1.2 声母

3.1.3 韵母

3.1.4 音系说明

3.2 下河话与西安话的音系比较

3.2.1 声调距离

3.2.2 声母距离

3.2.3 韵母距离

3.2.4 词汇差异

3.3 下河话与原移民区方言(鄂东北地区)的音系比较

3.3.1 声调距离

3.3.2 声母距离

3.3.3 韵母距离

3.3.4 词汇差异

3.4 下河话与普通话的音系比较

3.4.1 声调距离

3.4.2 声母距离

3.4.3 韵母距离

3.4.4 词汇差异

第四章 下河话语音变化的社会因素及与词频的关系

4.1 语音变项与社会因素

4.2 下河话中最稳定与变化最快速的语音变项

4.3 高频词与低频词的语音变化

第五章 影响柞水话语言维持与变异的其他社会因素

5.1 语言态度与语音变化

5.1.1 语言的社会地位

5.1.2 语言忠诚度

5.2 社会网络与语音变化

5.2.1 当地网络结构接触机会指数

5.2.2 本地接触指数与语音变化

5.2.3 弱联系的本地接触指数与语音变化

5.3 族群与语音变化

第六章 结论

6.1 本文之研究贡献

6.1.1 柞水当地的语言现象

6.1.2 研究方法上的贡献

6.2 本文的研究成果

6.2.1 柞水话的语音变异与变化

6.2.2 影响柞水话语音变异的社会因素

6.2.3 柞水话的语音变异与词频的关系

6.3 未来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柞水话音系

表A1:柞水话同音字汇

表A2:柴庄话今古音声母对照表

表A3: 柴庄话今古音韵母对照表

附录B:下河话与原移民区方言声、韵母比较

表B1:下河话与鄂东北、皖西南、鄂东南方言声母对照表

表B2:下河话与鄂东北、皖西南、鄂东南方言韵母对照表

附录C:下河话与西安话、普通话词汇差异47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闫莎莎;

  •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 学科 汉语言文字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刘泽民;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S78R51;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