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MYH7、MYBPC3基因突变的综合研究
【6h】

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MYH7、MYBPC3基因突变的综合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背景: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以心室壁心肌非对称性肥厚为特征的特发性心肌疾病,是我国年轻人心源性猝死的首要原因,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明显的家族性,称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FHCM)。目前在构成心室壁心肌肌小节相关蛋白的十几种基因如MYH7、MYBPC3等中,已发现400种以上不同类型的致病性基因突变,且与FHCM的发病相关。
   目的:在既往我们对FHCM致病基因研究的基础上,对安徽汉族FHCM家系MYH7、MYBPC3基因进行进一步筛查,发现了一些国内尚未见报道的致病性基因突变,并讨论了后者与FHCM发病的相互关系及机理等,以便为今后FHCM的诊断、分型和防治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方法:在对我科收集的6个无血缘关系的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家系进行MYH7、MYBPC3筛选中,我们发现其中5个家系存在着相关外显子突变,5个家系(成员共计56人)均来自安徽地区,5例先证者中3例为男性,2例为女性,年龄44-63岁。每例先证者的家系中均有超过2人以上发病,5个家系中患者组总人数为16例。对照组为80例健康对照。按规定完整填写临床资料调查表及知情同意书。用碘化钾法或蛋白酶K法常规提取外周静脉血白细胞中的基因组DNA。根据文献设计MYH7、MYBPC3基因相应扩增片段的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2组的基因组DNA,将扩增产物按双脱氧末端终止法直接进行荧光自动测序,再对测序图详尽分析并与PUBMED所列的基因序列核对,以确定致病性突变位点及其与本病的关系,同时讨论发病机理。
   结果:在FHCM患者组中,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可发现MYH7基因中存在突变⑴⑵⑶⑷⑸类突变,在MYBPC3基因中可发现⑹⑺⑻⑼⑽类突变;外显子方面,在对5个家系的先证着筛查中发现4种突变,其中3个家系(A,B,C)中分别携带MYH7基因外显子突变3种(Arg663His⑴,Arg723Gly⑷,Arg736Thr⑸),另外2家系 (D,E) 中同时携带1种MYBPC3基因外显子突变(Val896Met⑼)。对阳性结果者家系中其他患者筛查时发现同样突变。5个家系中,每个家系均有一个主要的致病相关外显子突变在代间遗传并引起后代发病,而健康对照组同一位置测序时未见异常。因此认MYH7、MYBPC3基因的上述外显子突变(⑴⑷⑸⑼)可能也是安徽汉人肥厚性心肌病的家族遗传性的主要致病性基因。另外,5家系中还伴有其他内含子(⑵⑶⑹⑺⑻⑽)突变,后者可能对患者发病起协同作用。所有患者的FHCM诊断均符合本论文规定诊断标准。
   结论:1、肥厚型心肌病患者MYH7、MYBPC3突变为安徽汉人最常见的突变基因 2、 MYH7基因中18号、20号外显子突变可能是安徽地区FHCM的最常见突变位点之一;其中家系A的18号外显子的Arg663His错意突变家系外显率100%,家族成员中有类似晕厥史。与既往研究相比,既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家系B的20号外显子突变Arg723Gly的家系中无明确猝死病史,与既往报道病例相比,该家系表型也具有外显率高(100%)、临床症状出现较早,进展较快,易发生心力衰竭的特点,未见猝死病例,预后相对较好,恶性程度要低于既往报道;另一家系C的20号外显子突变Arg736Thr家系突变与既往研究结果明显不同,其恶性程度较低,但外显率高(100%),临床症状出现较晚,但进展快。3、家系D、E的MYBPC3基因Val896Met突变所致肥厚型心肌病外显率也较高(5/6)、临床症状出现较晚、进展缓慢、出现明显的年龄依赖性特点,为一种良性突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