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MDCT消化病成像技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研究
【6h】

MDCT消化病成像技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综述

第一部分 MDCT消化病成像技术的建立

引言

实验一 MDCT在显示肠道细微解剖结构中的优势

1 实验目的

2 材料方法

3 结果和讨论

实验二 MDCT测量肠道病变大小的准确性

1 实验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和讨论

实验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DCT消化病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第一章 MDCT消化病成像技术在诊断小肠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CD各种病理改变在MDCTE上的特征性表现

参考文献

第二节 CDAI评分与CD的 MDCTE特征性表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节 MDCTE在诊断小肠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第二章 MDCT消化病成像技术在结直肠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第三章 MDCT消化病成像技术在肝小静脉闭塞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展开▼

摘要

1研究背景
  MDCT技术的发展,已经实现了空间和时间分辨率、扫描范围完美的结合,即在极大的提高扫描速度和扫描覆盖范围的情况下又保证了极高的分辨率,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各向同性”扫描。临床工作中对CD、HVOD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的评估一直是个难点;对小肠出血性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作出准确的判断还有很多盲区,准确;尽早的对结直肠病变进行筛查及术后随访还需要完善和提高。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安全、有效、无创、患者耐受性好和敏感性、特异性高的检查方法。
  2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目前临床上使用最为成熟的64排螺旋CT为平台,在实验的基础之上,探讨MDCT消化病成像技术(MDCTC、MDCTE)在临床建立的可行性。具体研究MDCT诊断和鉴别诊断CD、HVOD以及在其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探寻MDCTE在小肠出血性病变中定位、定性诊断的优势;MDCTC在早期筛查结直肠病变、对结直肠病变术后随访中的优势与不足。
  3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分MDCT消化病成像技术的建立和该技术在临床具体应用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实验研究为基础,探讨MDCT消化病成像技术在临床建立的可行性,为在临床具体应用提供依据。第二部分详细研究了MDCT消化病成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深入研究了MDCT在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消化道出血、肝小静脉闭塞症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以及与临床、病理之间的一致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3.1通过实验探讨了MDCT消化病成像技术在显示肠道细微解剖结构与真实病变之间的一致性,为后续的MDCTE在显示小肠粘膜的浅表溃疡、肠壁直小血管的改变中提供依据。传统的CT由于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低,扫描范围有限,对肠道细微结构的显示不尽如人意。通过对结肠标本中自然形成的小凹陷性病变的扫描,全面评价了MDCT消化病成像技术在显示肠道细微解剖结构中的优势。这为在显示CD等炎症性肠病早期的粘膜浅表性病变(如小溃疡等)、肠壁的直小血管的改变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早期诊断CD等炎症性肠病及评价其活动度提供了可能。
  3.2详细探讨了MDCT消化病成像技术(MDCTC)测量结直肠病变大小的准确性和合适的窗技术。运用MDCT对模拟结肠病变进行扫描,在不同的窗技术下对病变的大小进行测量,与病变真实大小比较得出MDCT测量肠道病灶大小时合适的窗技术。病变的大小在不同的窗技术上有很大的差异,哪种窗技术对病变的测量最准确,对临床有很大的帮助。这对息肉等病变尤为重要。因为息肉直径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息肉的恶变率。临床上,结直肠直径<1cm的息肉恶变率不到1%,而直径>2cm侧息肉恶变率高达30%。
  3.3全面研究了MDCT消化病成像技术(MDCTE)显示CD各种常见的临床病理改变的优势。CD是一种肉芽肿性炎性病变,特征是肠壁节段性受累和透壁性炎症。早期主要表现为粘膜或粘膜下层的水肿,粘膜面溃疡形成,进而病变累及肠壁全层,导致肠壁纤维化、狭窄、穿孔,甚至瘘管、窦道形成,造成肠周脂肪、肠系膜以及邻近组织、器官受累。MDCTE不仅能良好地显示CD肠壁增厚的程度、部位、范围等肠壁本身的病变外,还能清晰地显示肠周及肠外病变,如CD导致的肠壁直小血管的增多、增粗,肠壁的渗出性改变,CD穿透肠壁后造成的瘘管、窦道、脓肿等并发症,这在CD病情的客观评价、活动度的评估、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而常规的小肠镜、消化道造影或近年来发展较快的胶囊肠镜等,只能观察肠粘膜和肠腔内病变情况,对于肠壁、肠周及肠外病变情况却无从显示。
  3.4系统研究了CD的MDCTE特征性表现与CDAI之间的相关性。CD活动指数(CDAI)是目前临床上被普遍接受的评价CD活动度的指标。CDAI是综合患者的主诉、各项临床检验指标、临床表现等各方面因素得出的一种综合性的判断指标,能较为客观的评估CD患者的病情轻重。但是,CDAI具体评估时涉及的主观因素较多,由于不同患者对病情陈述的差异、临床检查指标的偏差、以及评估医生对具体细节把握的不同等都可以影响CDAI的结果,导致同一个患者对于不同的评估医生可能有不同的CDAI结果。因此,临床上常常出现患者的CDAI评分和实际病变情况不完全相符的情况。如MDCTE上典型CD征象明显,而CDAI评分却较低;相反CDAI评分很高,而MDCTE上病变却相对轻微。初步研究表明CDAI评分高低与肠壁厚度、病变肠壁的强化程度和方式、肠周血管情况以及有无并发症等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CD在MDCTE上征象与CDAI评分的对比研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试图建立以MDCTE为标准来评价CD活动度,从而客观的评估CD患者的病情、监测患者生物学类型的转变、指导临床治疗。
  3.5详细研究了MDCTC在诊断结直肠病变中的价值。MDCTC阴性预测率100%,可以作为高危人群的结直肠肿瘤的筛查工具。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中,4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每年进行一次MDCTC检查以期早期发现肿瘤等病变。这在我国由于条件的限制和观念上的差异,MDCTC的筛查没有在临床普及。MDCTC对结直肠占位(息肉、肿瘤等)有着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常规CT结肠成像对直径≥10mm的息肉敏感性为100%,6~9mm的息肉为83.3%,≤5mm的为51.3%。对结肠病变总的敏感性达96.0%,特异性为96.6%。即使是被认为目前最优的结肠双重对比造影(DCBE),对≥1cm的息肉敏感性也只能达到70%~90%,并且有5%~10%的“假阳性”。直径≤5mm的息肉,MDCTC的敏感性>95%。对于结直肠癌,MDCTC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接近100%。临床上常常需要对结直肠病变术后情况进行随访,结肠镜因其耐受性、安全性问题不宜作为一种常规的随访工具。而MDCTC安全性、舒适性高,在术后随访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如吻合口通畅情况、息肉钳除情况、肿瘤复发等,MDCTC均有着常规检查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但长期、多次MDCTC检查可能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辐射剂量。如何在充分发挥MDCTC优势的同时,又能明显地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是本课题后续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3.6对于临床诊断困难的小肠出血性病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某些肿瘤性病变引起的出血,MDCTE可以定性诊断,如间质瘤、淋巴瘤和脂肪瘤等。MDCTE可以准确的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特别是血管性病变引起的出血,MDCTE有很高的敏感性。在一些出血量少、部位隐匿的患者中,MDCTE能很好的探测到出血的部位。
  3.7分析了肝小静脉闭塞症(HVOD)的MDCT征象,探讨了肝小静脉闭塞症的MDCT征象与临床病理之间的一致性。肝小静脉闭塞症属于肝脏流出道梗阻性病变中的一种,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肝小静脉闭塞症的早期、正确的诊断,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因为不同原因引起的肝脏流出道梗阻的治疗方式截然不同。临床上对肝小静脉闭塞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很困难,确诊依赖肝穿。肝小静脉闭塞症在MDCT上有其特征性的表现,通过回顾肝小静脉闭塞症的MDCT征象,前瞻性的探讨了运用MDCT来诊断、鉴别诊断肝小静脉闭塞症以及在其临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
  4结论
  4.1MDCT消化病成像技术可以客观、全面的显示CD的各种病理改变,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病理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运用MDCTE来诊断、鉴别诊断CD,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4.2CD的MDCTE征象与CDAI评分之间有相关性。病变部位、累及的节段数、并发症的有无、肠周和肠外病变对CDAI具体评分都有一定的影响。可以运用MDCTE来客观评价患者的病情、指导临床治疗和用药。
  4.3HVOD的MDCT征象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临床上可以运用MDCT对HVOD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可通过前后MDCT征象的改变来评估疗效和预后。
  4.4MDCTC在结直肠病变的早期筛查、常规的肠镜检查失败的情况下有很大的应用优势,与肠镜等传统检查方法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结直肠病变的检出率,并可将其作为一种有效的随访复查工具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