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发现晚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6h】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发现晚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第一部分: 定量调查结果

1 发现晚病例的基本情况

2 发现晚病例的高危行为史(仅针对14岁以上研究对象)

3 发现晚病例的既往HIV检测史(仅针对14岁以上研究对象)

4 发现晚病例的HIV相关症状(仅针对14岁以上研究对象)

5 发现晚病例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情况(仅针对14岁以上研究对象)

6 母婴传播情况(仅针对15岁以下研究对象)

7 发现晚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部分: 定性访谈结果

1 发现晚状况

2 发现HIV/AIDS的平台

3 HIV感染途径

4 对艾滋病的认知

5 既往HIV检测情况

6 配偶/固定性伴告知与检测状况

7 促进配偶告知与检测的对策与措施

8 发现晚的原因

9 早期发现HIV感染者的对策与措施

10 艾滋病检测工作开展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11 日常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与存在的困难

4. 讨论

4.1 HIV/AIDS中发现晚的状况比较严重

4.2感染途径以异性传播为主

4.3主动检测服务覆盖面不足

4.4艾滋病高危行为普遍存在

4.5性伴告知与检测亟待促进

4.6对HIV/AIDS患者的歧视仍然比较普遍

4.7 HIV感染风险意识淡薄

4.8大多数发现晚病例在查出感染HIV之前曾出现HIV相关症状

4.9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普遍较低

4.10在查出感染HIV之前有HIV检测想法的相关影响因素

4.11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发现晚的影响

4.12 感染途径对发现晚的影响

4.13检测样本来源对发现晚的影响

4.14性行为史对发现晚的影响

4.15其他高危行为史对发现晚的影响

4.16侵入性检查史对发现晚的影响

4.17有做HIV检测的想法对发现晚的影响

4.18 HIV相关症状对发现晚的影响

4.19艾滋病基本知识对发现晚的影响

4.20 发现晚的原因及早期发现HIV感染者的对策与措施

4.21研究特色及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附件

展开▼

摘要

目的:
  (1)通过横断面调查,了解柳州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发现晚的发生状况和流行病学特征;
  (2)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影响HIV/AIDS发现晚的独立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3)通过定性研究,了解HIV/AIDS发现晚的原因及对策;
  (4)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结果,探讨促进HIV感染者早期发现的对策与措施。
  方法:
  采用普查方法,对现住址为柳州本地,在2009年1月1日-2010年6月30日期间新报告的能够随访到的HIV/AIDS进行定量调查。发现晚病例定义为:报告时即已发展为艾滋病病人或者报告时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但一年内即转化为艾滋病病人。定量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高危行为史、HIV检测史及个人对HIV检测服务的利用情况、就医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等。同时采用定性访谈方法,分别采用不同的访谈提纲对HIV/AIDS、疾控中心艾防科工作人员、抗病毒治疗点医生/随访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随访人员、VCT点工作人员等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定量调查资料采用EpiData3.02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是否发现晚将HIV/AIDS分为两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其中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定性访谈资料分析则先把录音转录成文字,然后再根据访谈提纲的条目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
  (1)调查的917例HIV/AIDS中,658例存在发现晚,占71.8%。
  (2)发现晚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感染途径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86.9%;检测样本来源以“其他就诊者检测”为主,接近60%;83.3%有异性固定性伴性行为史,其中54.6%不知道其固定性伴的HIV感染状况;66.6%有非固定异性性行为史,其中97.0%不知道其非固定性伴的HIV感染状况;仅0.4%有男男同性性行为史;约10%有共用针具注射吸毒史;1%左右有献血浆史;还有近2%有输血/血制品史;仅8.6%在查出感染HIV之前有做HIV检测的想法,还有91.4%在查出感染HIV之前没有做HIV检测的想法,没有检测想法的原因以“从未想过自己会感染”、“自觉身体状况很好,不可能感染”、“没有听说过艾滋病”、“担心检测阳性受到歧视”为主;75%以上在查出感染HIV之前出现一种及以上HIV相关症状,出现的症状以“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3个月内进行性体重下降>10”、“不明原因的发热,间歇性或持续性>1个月”、“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6个月内≥2次”和“反复发生的不明原因咳嗽/咳痰/胸闷/胸痛等(肺炎)症状>1个月”为主;85.0%出现任何HIV相关症状后便就医,其中77.4%选择在综合医院就诊,仅2/3左右的综合医院为这些就诊者进行了HIV检测;在查出感染HIV之前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了解较少,总知晓率仅56.8%;在查出感染HIV之前对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虽然有一定的了解,70.3%知道“四免一关怀”政策的相关内容,但还有50%以上不知道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可以做免费的HIV初筛检测。
  (3)发现晚的危险因素:家庭年度总收入低、检测样本来源于“其他就诊者检测”、认为自己不可能从异性固定性伴那里感染HIV、查出感染HIV之前没有做HIV检测的想法、查出感染HIV之前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3个月内进行性体重下降>10%”、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间歇性或持续性>1个月”、出现“口角炎、唇炎口腔粘膜毛状白斑”、以及针对“偶尔的共用针具注射毒品是否会传播HIV”这个知识点回答错误或回答“不清楚”。其中,检测样本来源于“其他就诊者检测”(OR=2.351,P=0.020)、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3个月内进行性体重下降>10%”(OR=2.577,P<0.001)、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间歇性或持续性>1个月”(OR=2.111,P=0.004)、出现“口角炎、唇炎口腔粘膜毛状白斑”(OR=2.860,P=0.042)是发现晚的重要危险因素。
  (4)发现晚的有利因素:检测样本来源于“强制/劳教戒毒人员检测”;检测样本来源于“强制/劳教戒毒人员检测”(OR=0.203,P=0.013)其发生发现晚的风险较小。
  (5)访谈得知导致HIV/AIDS发现晚的原因:①对艾滋病不了解,因此从没想过自己会得艾滋病;②觉得自己身体很好,不可能感染艾滋病;③觉得自己没有高危行为,不可能感染艾滋病;④不知道艾滋病传得这么厉害;⑤有侥幸心理;⑥害怕查出艾滋病,所以一直逃避,如:配偶阳性者;⑦对艾滋病认识不足,大多数只停留在表面,且大多数人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远;⑧经济比较困难,没有出现明显症状一般不会去医院看病,大多数是直到出现临床症状或者有病后到医院看病时才检查出来的;⑨艾滋病歧视现象比较严重,害怕被歧视;⑩HIV检测力度不够,目前的检测仍是以被动检测为主。
  (6)早期发现HIV感染者的对策与措施:①加大艾滋病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农村地区,同时还应让普通人群了解当地艾滋病疫情状况的严重性,以提高其HIV感染风险意识;②加强反歧视宣传教育工作,减少或消除对艾滋病病人的歧视,同时还应加强保证检测结果保密性的宣传工作;③在高危人群中宣传工作必须到位,让更多的高危人群主动进行HIV检测,同时还应采取各种方法吸引高危人群进行HIV检测,如:在暗娼人群中采取多样免费检测项目(血糖、尿糖、血型、免费妇科检查等)来吸引该人群做检测;④扩大VCT点覆盖面,同时加大对VCT服务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VCT,以增加HIV检测率;⑤采用多种快速检测方法,缩短检测结果的等待时间,以利于HIV阳性者的后续随访管理工作;⑥医院是发现HIV/AIDS的大平台,应该在医院开展PITC工作,同时加强对临床医务人员,尤其是皮肤性病科、呼吸科、感染科、内科、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的HIV相关症状和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培训,以提高其主动提供HIV检测的意识;⑦加强性伴告知与检测工作,如:由地方政府出台“HIV阳性者的配偶/固定性伴告知与检测”政策,要求HIV阳性者必须在一个月内将阳性结果告知其配偶/固定性伴,否则将由当地疾控工作人员强制执行配偶/固定性伴告知服务;⑧地方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选择疫情严重的地区(如:鹿寨县)进行艾滋病普查,方法可以借鉴四川凉山州布托县和昭觉县的艾滋病普查;⑨充分发挥现有HIV/AIDS发现平台的作用,完善各HIV/AIDS发现平台与疾控中心之间的部门协调与合作机制,以加强对已发现HIV/AIDS的后续随访管理工作,让HIV/AIDS定期进行CD4检测和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
  结论:
  柳州地区HIV/AIDS中发现晚的状况比较严重。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低、在查出感染HIV之前没有做HIV检测的想法、检测样本来源于“其他就诊者检测”、在查出感染HIV之前出现HIV相关症状是发现晚的独立危险因素,应该作为HIV/AIDS发现晚的预防和干预因素之一。检测样本来源于“强制/劳教戒毒人员检测”发生发现晚的风险较小,提示对强制/劳教戒毒人员进行HIV检测有助于感染者的早期发现,因此,在今后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应继续加强对该人群进行入狱前HIV检测,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有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其他收押人员的入狱前HIV检测。此外,还应该以本研究针对早期发现HIV感染者而提出的对策与措施为指导方针,进一步有效开展HIV感染者的检测发现工作,并加强对已发现HIV/AIDS的后续随访工作,让HIV/AIDS定期进行CD4检测和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