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有高危性行为的HIV阳性MSM性传播行为及其干预对策研究
【6h】

有高危性行为的HIV阳性MSM性传播行为及其干预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英文缩略语

研究一有高危性行为的HIV阳性MSM性传播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HIV阳性MSM人群中故意传播行为及其干预对策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科研实践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致谢

综述: HIV阳性MSM人群高危性行为及其传播特征的研究进展

附录一HIV感染者健康状况调查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HIV-positive MSM人群健康状况调查表

展开▼

摘要

研究一、有高危性行为的HIV阳性MSM性传播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HIV阳性且有高危性行为的男男性行为者进行横断面调查,了解高危性行为状况和性伴特征,探讨性传播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以上海和成都市为研究现场,以居住在调查城市、年龄在18周岁及以上、最近6个月与男性发生过无保护性肛交行为的HIV阳性MSM为研究对象,采用“滚雪球”的方法共招募符合研究对象条件者308名,在获得书面知情同意后,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最近6个月性伴种类及其与不同种类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频率、确诊HIV感染后拥有男性固定性伴、男性偶然性伴和异性性伴数、HIV感染的性伴(男性固定性伴、偶然性伴及异性性伴)告知状况、CD4细胞计数和HIV病毒载量检测及进行免费抗病毒治疗情况,调查资料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各种行为变量的频数分布、卡方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本次招募的308名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35.37±10.13岁,年龄在26~35岁者占41.9%(129/308),未婚者所占的比例为66.3%(204/308),41.2%的调查对象为外地户籍;大专及以上者占50.3%(155/308);性取向为同性者所占的比例为79.5%。有接近1/3(31.8%)的调查对象确诊感染HIV时间在一年以内,有超过一半(51.7%)的研究对象最近1次CD4细胞的检测结果在350(个/mm3)以上,65.6%(202/308)的研究对象正在进行抗病毒治疗,并且最近1年曾被诊断患有性病者占22.1%(68/308)。调查对象在最近6个月中主要通过互联网寻找性伴者比例为48.1%(148/308);最近6个月曾拥有HIV阳性、HIV阴性和未知HIV感染状况的男性性伴的比例分别为51.6%(159/308)、37.7%(116/308)、57.1%(176/308),且与HIV阴性或未知HIV感染状况的男性性伴发生肛交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4.9%和3.9%。最近6个月,调查对象中有过群交行为的比例为8.4%(26/308),在高危性行为时曾使用Rush或毒品的调查对象所占的比例为28.9%。在调查对象中,最近6个月性传播行为报告率为70.1%(216/308);确认HIV感染后拥有男性固定性伴、男性偶然性伴的比例分别为89.0%(274/308)和68.2%(210/308),其中未告知固定性伴、未告知偶然性伴的比例分别为59.1%(162/274)和94.3%(198/210)。未告知固定性伴者中,91.9%(149/162)有性传播行为,未告知偶然性伴者中相应的比例为89.9%(178/198)。
  以最近6个月是、否有过性传播行为为应变量(有性传播行为赋值为1;无性传播行为赋值为0),以社会人口学特征、告知男性偶然性伴、确诊感染HIV时间、接受抗病毒治疗时间、最近6个月拥有男性固定性伴,最近6个月高危性行为时使用Rush等为自变量,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HIV阳性且有高危行为的MSM发生性传播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最近6个月有男性固定性伴者与无固定性伴相比,发生性传播行为的危险性降低到1/5(OR=0.208,95%CI:0.048-0.912);确认感染HIV半年以内者发生性传播行为危险性最高,确认感染时间为1年以上到2年以内者发生性传播行为的危险性最低(OR=0.056,95%CI:0.004-0.860);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者相比,接受抗病毒治疗者发生性传播行为的危险性降低(OR=0.089,95%CI:0.016-0.483);未将自己的HIV感染状况告知、或仅部分告知男性偶然性伴性伴者,其继续传播行为的危险性分别是告知性伴者的34和44倍(均未告知者OR=34.157,95%CI:6.904-68.987;部分告知者OR=44.042,95%CI:7.155-71.081);最近6个月使用Rush者发生继续传播行为的危险性是未使用者的2倍左右(OR=2.108,95%CI:1.216-4.572)。
  结论:HIV阳性且有无保护性行为的MSM中拥有性传播行为比例超过2/3,加之物质使用和群交行为与传播行为间相互作用进一步增加二代传播的风险,因此,亟待制定针对HIV阳性MSM传播行为有效策略,遏制HIV在MSM人群中快速蔓延。
  研究二、HIV阳性MSM人群中故意传播行为及其干预对策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有高危性行为的HIV阳性MSM人群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分析其发生性传播行为的原因,描述“故意不用安全套行为”状况及其原因;通过对目标人群及其高危行为干预相关者的专题小组讨论,发展该人群高危性行为干预策略和措施,以遏制HIV在MSM人群并通过该人群向普通人群快速播散的严峻状况。
  方法:在成都和上海市的调查对象中各选择“与阴性或感染状况未知的性伴仍存在不使用安全套行为”者10名,“过去一年被医院诊断过性病者”4名,“最近6个月有过群P行为者”3名,“最近6个月与异性性伴发生过性行为者”3名,共40名访谈对象(上海和成都各20名)。访谈开始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访谈对象进行知情同意过程,再取得访谈对象同意以后,访谈内容主要围绕“性传播行为以及故意传播行为状况及其原因”展开;在成都市和上海市现场合作单位的帮助下,在研究对象中招募人员参加专题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开始前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进行知情同意过程,在取得研究对象同意以后,小组讨论内容主要围绕“性传播行为的干预策略和方法的制定”展开。
  结果:定性访谈结果显示,虽然大部分MSM在确诊感染HIV后,会通过减少性伴数和使用安全套来保护自己,避免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但是仍有10%-15%的无保护性性行为存在,而其中性伴为阴性性伴或者是感染状况未知的比例约为5%-10%,这种无保护性行为存在很大的二代传播的风险。最近几年在HIV阳性的MSM圈子中吸食冰毒和群交行为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HIV的传播,也是造成无保护性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群交行为在阳性社区中所占的比例约为15%-20%。访谈对象普遍认同在阳性社区里存在―故意传播行为,该行为发生的比例较低,约在5%左右,总结定性研究结果,具有“故意传播行为”者拥有多种性伴,同时绝大多数人在未告知固定性伴或偶然性伴自身HIV感染状况的情况下发生高危性行为,因而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该类感染者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多选择浴室作为故意传播场所。
  结论:在我国男男性行为人群中,HIV感染率及新发感染率近十年保持上升趋势。作为传染源的HIV阳性MSM人群中的多性伴及其无保护性性行为,是加速HIV传播的重要因素,而HIV阳性且有无保护性行为的MSM人群拥有性传播行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HIV阳性MSM中存在“HIV故意传播”者,其特征包括具有很强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缺乏保护他人的意愿、性伴广泛(包括男性、女性、HIV阳性和阴性)且无保护性行为不会因性伴的HIV阴性或感染状况未知而改变,虽然“HIV故意传播”者数量不多,但是,在HIV的流行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需要针对上述人群特点,结合国家政策,社区组织以及卫生服务机构等多方合力,建立综合干预策略遏制HIV阳性MSM继续进行二代传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