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交往的异化及其复归——马克思早期交往观的研究
【6h】

交往的异化及其复归——马克思早期交往观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关于交往内涵的研究

2.关于异化概念的研究

3.关于马克思早期交往思想的形成脉络研究

4.关于马克思早期交往思想的意义研究

5.关于现代社会交往异化问题的研究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研究目标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2.不足之处

一、马克思早期交往观的厘定

(一)对早期交往的界定

1.交往的内涵:人与自然、人与人

2.交往的外延:多系统间的交往

(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交往

1.生产力与社会交往的关系

2.商品拜物教社会中的交往异化

(三)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交往

1.自由人联合体中的普遍交往

2.生产力高度发展前提下的世界交往

二、资本主义社会中交往关系的扭曲和异化

(一)交往异化产生的必然逻辑

1.交往异化的根源:私有制是造成交往异化的深层根源

2.交往异化产生的物质实践基础:交换异化了社会联系

3.交往异化的直接原因:强制分工具有异己性

(二)交往异化的发展轨迹

1.交往异化的萌芽:私人所有之间的交换

2.交往异化的彰显: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异化

3.交往异化的复归:克服“非人”属性

(三)交往异化的本质:对“人之为人”的彻底否定

1.交往关系的货币化、信贷化

2.交往主体的客体化、手段化

3.交往主体的贫困化、角色化

三、交往异化的复归——交往的合理化

(一)从交往的扭曲走向合理:扬弃异化的必要条件

1.对人的本质的阐发是根本前提

2.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必然要求

3.消除强制分工和私有制,消灭阶级斗争

(二)交往异化复归的本质:革命的批判的实践

1.纯粹交往是人格的交往

2.革命的批判的实践过程

3.自由自觉的交往的复归

(三)交往异化复归的理想状态

1.理想的交往环境:共产主义社会

2.理想的交往发展范围: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3.理想的交往形式:真正自由人的联合

四、马克思早期交往观的价值意蕴

(一)马克思早期交往观的理论价值

1.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建构依据

2.传统人本主义哲学思维困境的突破

3.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初步构思

(二)马克思早期交往观的现实意义

1.克服交往主体“拜金主义”倾向,消灭交往中的物化现象

2.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关系,建立和谐交往模式

3.完善社会和谐的交往机制,观照世界交往发展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徐若鸿;

  •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
  • 学科 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铁省林;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