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皖江城市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承接产业转移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6h】

皖江城市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承接产业转移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3 研究方案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 概念界定

2 研究理论

第三章 皖江城市带背景分析

1区域范围

2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 土地利用状况

4 承接产业转移状况

第四章 皖江城市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承接产业转移的水平测算

1 研究单元与期限

2 评价指标体系选取

3评价方法与评价过程

4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皖江城市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承接产业转移动态关系研究

1 方法与模型

2 计量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皖江城市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承接产业转移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1 方法与模型

2 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3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4 政策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随着产业转移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我国中西部地区发挥自身的地理区位、交通运输、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等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这不仅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现代化进程,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模式转型升级、优化国家产业结构。任何产业的建立与发展都需要“土地”作为支撑,这给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带来了巨大的土地需求压力。在我国实行最严格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土地管理政策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地区必须走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只有正确地处理好承接产业转移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才能使城市土地更加高效集约的利用,才能使产业转移目标得以如期实现,才能使城市又好又快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从系统角度定量化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规律以及相互影响关系,对城市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和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以2001-2012年皖江城市带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来测度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在此基础上,釆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建立耦合协调发展模型,计算两者的协调度并进行时空差异分析,最后进一步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为相关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与现实依据。
  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简述研究背景与意义,综述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产业转移的相关研究进展,并阐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以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界定相关概念、介绍理论基础。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承接产业转移的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对基础理论进行梳理,主要包括地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以及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为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第三章:对皖江城市带背景分析。本章描述了皖江城市带区域范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土地利用状况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状况,为接下来的评价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
  第四章:对皖江城市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承接产业转移的水平进行评价。本章在遵循指标体系选取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由土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益和利用可持续性4个子指标层、11个指标层组成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由成本因素、投资环境因素、市场潜力因素3个子指标层、7个指标层组成的承接产业转移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2001-2012年皖江城市带两者的发展水平进行测算。
  第五章:分析皖江城市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承接产业转移之间的动态关系。以承接产业转移水平为自变量,以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为因变量,釆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两者之间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
  第六章:分析皖江城市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承接产业转移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建立耦合协调发展模型,计算两者的协调度并且对其进行时空差异分析,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使其耦合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相关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第七章:结论和展望。根据论文前几章的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论文有待于开拓和深化之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