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安徽查湾甜槠林林隙生态环境与物种多样性研究
【6h】

安徽查湾甜槠林林隙生态环境与物种多样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文献综述

1.1林隙概念

1.2林隙特征

1.3林隙微生境研究

1.4林隙生物多样性研究

1.5甜槠林研究

2引言

3研究区自然概况

3.1地理位置

3.2地质地貌

3.3气候水文

3.4动植物资源

4研究方法

4.1研究区群落结构研究方法

4.1.1样地调查

4.1.2数据统计

4.2安徽查湾甜槠林林隙形成及特点研究方法

4.3安徽查湾甜槠林林隙微环境研究方法

4.3.1小气候因子测定方法

4.3.2土壤因子测定方法

4.4安徽查湾甜槠林林隙森林物种多样性研究方法

4.4.1样方设置

4.4.2数据处理

5结果与分析

5.1研究区群落结构

5.2安徽查湾甜槠林林隙形成及特点研究

5.2.1林隙在森林景观中所占的面积比例

5.2.2林隙形状

5.2.3林隙的大小

5.2.4林隙的形成方式

5.2.5形成一个林隙的形成木数量

5.3安徽查湾甜槠林林隙微环境比较研究

5.3.1光因子变化规律

5.3.2气温变化规律

5.3.3空气相对湿度变化规律

5.3.4土壤因子

5.4安徽查湾甜槠林林隙森林物种多样性研究

5.4.1安徽查湾甜槠林不同大小林隙内植物群落特征

5.4.2安徽查湾甜槠林林隙与非林隙的物种多样性

5.4.3安徽查湾甜槠林不同大小级林隙物种多样性变化

6小结与讨论

6.1研究区群落结构

6.2安徽查湾甜槠林林隙形成及特点研究

6.3安徽查湾甜槠林林隙微环境比较研究

6.4安徽查湾甜槠林林隙森林物种多样性研究

7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本文以安徽省祁门查湾自然保护区甜槠林为研究对象,主要群落类型为甜槠-马银花+暖木-狗脊蕨。采用样线法调查研究区内林隙分布,共获得36个林隙,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在整个林分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7.64%、7.58%;多数林隙接近于椭圆形,其长轴短轴的比率在1.60左右;扩展林隙以面积<200 m2的居多,面积100~200 m2的林隙其面积与数量的比例均最大;冠空隙以面积<100 m2的居多数,其中<50 m2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但以50~100 m2的占面积的比例最大。 ㈠风倒是林隙形成的主要方式,与风倒有关而形成的林隙占94.44%;林隙形成木为1~4株,平均每个林隙拥有形成木2.67株,每株形成木所能形成的扩展林隙面积平均为72.23m2,形成的冠空隙面积平均为19.80m2。不同大小林隙及非林隙林分内光照强度、气温等小气候因子日变化呈单峰型,光照的峰值出现在11:00~13:00,地表以上0.5m处的气温峰值出现在12:00~14:00;空气相对湿度呈现早晚高,中午前后低的日变化规律,最小值一般出现在12:30~14:30。在整个生长季中,光照和气温均表现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非林隙,而湿度正好相反: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非林隙。不同大小林隙内光照由林隙中心区向林下逐渐递减,于近心区处减幅最大。 ㈡地表温度日变化趋势与气温基本一致,表现为呈单峰型,最高温度出现在中午12:00~14:00,较光照日变化最大值滞后,平均日地表温度是: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非林隙。不同深度土壤中温度垂直递减,土壤温度高峰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后移,变幅也渐小。地表、地下温度在生长季内变化为生长初期、末期较低,生长旺盛期较高。林隙土壤含水量在垂直方向上表现为上层较大,下层较小;水平方向上,由林隙中心区往林下,土壤含水量呈递减趋势。林隙内外土壤pH值差异性不大,林隙内pH值均略高于非林隙林分下相应各层;除表层外,土壤pH值在垂直层次由上向下逐渐递增;但土壤养分在垂直层次上差异较大,除了全钾含量由表层依次向下逐渐递增以外,其它各种养分均为逐渐递减,而且表层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土层的含量。林冠下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林隙,而全磷、全钾含量是林隙高于林下。 ㈢大小不同的林隙内植物种类组成同样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大林隙内乔木树种有18种,小林隙有13种,中林隙只有11种;大林隙内灌木、草本植物有28种,中、小林隙均有21种。大、中林隙内乔木树种以江南桤木的重要性最显著,而小林隙却以暖木和甜槠等占优势;三个林隙中灌木与草本层中均以青栲幼苗和狗脊蕨占绝对优势,表明青栲将有可能进入林冠层而逐渐成为优势树种。林隙内乔木树种种数、丰富度指数均大于非林隙,生态均匀度小于非林隙;灌木、草本植物具有同样规律。林隙面积在300 m2~400 m2(大林隙)范围内乔木树种物种多样性最高,而在100 m2~200 m2(中林隙)范围内乔木树种物种多样性最低;不同面积林隙SW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依次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生态优势度为:中林隙>大林隙>小林隙。灌木、草本植物物种数、丰富度指数表现出300~400m2面积大林隙内达最大值,并随林隙面积的减小而减小,灌、草层植物多样性最大值也出现在大林隙中;生态优势度指数却在小林隙中达到最小,中林隙中达到最大。 林隙内更新层物种数、丰富度指数、生态优势度均为300~400m2面积林隙内达最大值,SW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均优多指数均随林隙面积的减小而增大,<100m2的小林隙中达到最大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