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洋甘菊再生体系的建立及抗炎抑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6h】

洋甘菊再生体系的建立及抗炎抑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文献综述

1洋甘菊生物学特性及栽培育种研究

1.1生物学特性研究

1.2栽培研究

1.3芳香植物与洋甘菊组织培养研究

2洋甘菊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3洋甘菊的药理作用研究

4、植物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5、植物挥发油抗菌作用的研究进展

6、植物挥发油抗炎作用的研究进展

7.天然抗氧化剂的研究概况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仪器和试药

2.1主要仪器

2.2主要试剂和药品

3试验方法

3.1洋甘菊再生体系的建立

3.2正交试验法优选挥发油提取工艺

3.3洋甘菊挥发油有效成份分析

3.4洋甘菊挥发油对自由基消除能力的研究

3.5洋甘菊体外抑菌实验

3.6洋甘菊挥发油抗炎作用研究

结果与分析

1、洋甘菊再生体系的建立

1.1不同灭菌措施对洋甘菊种子萌发的影响

1.2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洋甘菊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1.3不同植物激素浓度及其组合对洋甘菊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1.4不同浓度的碳源对洋甘菊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1.5不同植物激素浓度及其组合对洋甘菊不定根分化的影响

1.6洋甘菊试管苗的移栽

2 正交试验法优选挥发油提取工艺

3.洋甘菊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4.洋甘菊对自由基消除能力的研究

4.1还原力的测定

4.2对有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4.3对脂质体过氧化抑制作用

4.4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的测定

5.洋甘菊挥发油体外抑菌实验

5.1洋甘菊挥发油对霉菌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5.2洋甘菊挥发油对细菌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5.3洋甘菊挥发油对真菌的抑制作用

5.4洋甘菊挥发油对常见细菌的抑制作用

6洋甘菊挥发油抗炎作用研究

6.1洋甘菊挥发油对蛋清致大鼠足肿胀抑制作用及对炎症渗出液中TNF-a以及IL-IB含量的影响

6.2洋甘菊挥发油对棉球植入法致大鼠肉芽增生的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结果

6.3洋甘菊挥发油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结果

讨论

1洋甘菊再生体系的建立

2洋甘菊挥发油的提取

3洋甘菊挥发油体外抑菌

4洋甘菊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5洋甘菊挥发油对自由基消除能力的研究

6洋甘菊挥发油抗炎作用实验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及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洋甘菊(Matricaria chamomilla L.)又称母菊,为菊科母菊属(Matricaria)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草香气,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香料植物。
   本文首先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建立洋甘菊再生体系,后运用多因子正交试验优选出较佳的挥发油提取工艺,运用GC-MS技术对洋甘菊挥发油化学组分进行分析,并对洋甘菊挥发油的体外抑菌、体内抗炎及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进行了研究,旨为洋甘菊的种植、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如下:
   1.建立了洋甘菊再生体系。本文通过研究不同灭菌措施对洋甘菊种子萌发的影响,筛选出了适合洋甘菊种子的灭菌措施;灭菌后的种子置MS培养基中培养获得无菌苗,以无菌苗的顶芽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基本培养基、不同植物激素浓度及其组合及不同蔗糖浓度对洋甘菊不定芽增殖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植物激素浓度及其组合对不定根诱导影响,筛选出适合甘菊组织培养的最适培养基,建立起一套高效快速的洋甘菊离体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在研究范围内,适合洋甘菊种子的灭菌措施为:75%酒精30s+3.5%次氯酸钠15min+2%次氯酸钠10min;洋甘菊不定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1.5 mg·L-1+NAA0.5 mg·L-1;碳源以蔗糖浓度3%最佳;适宜洋甘菊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MS+IBA1.0 mg·L-1+NAA0.5 mg·L-1+6-BA0.2 mg·L-1;试管苗移栽的最适基质为蛭石:珍珠岩:草炭(1:1:1)。
   2.采用水蒸汽蒸馏法,以影响洋甘菊挥发油提取的四个主要因子提取时间、加水量、药材粒径和浸泡时间进行正交试验,筛选洋甘菊挥发油提取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在研究范围内,花序浸泡时间6小时、加水量为洋甘菊干花序质量的8倍、提取时间10小时、药材粒径为中等粒径条件下,洋甘菊挥发油的得率最高。
   3.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洋甘菊挥发油的化学组分。结果表明:挥发油中鉴定了23种化合物,其中烯、烯醇、酸、醛、酮类化合物19种,占总化合物相对含量的96.3%;烯和烯醇化合物占14种,占总化合物相对含量的96.19%;烷烃化合物一种,相对含量的0.30%;酸类化合物四种,相对含量为7.93%;醛类化合物占总含量的1.51%。其中,洋甘菊挥发油中最有价值的成分母菊奠的相对含量为5.31%。四氢-2,2,6-三甲基-6-(4-甲基-3-环己-1-烯)-[3S-[3a,6a(R)]]-2氢-吡喃-3-醇在挥发油中的含量最高为32.06%,四氢-a,a,5-三甲基-5-(4-甲基-3-环己烷-1-基)-[2S-[2a,5B(R@]]-2-呋喃甲醇在挥发油中的含量为18.74%,2-(4-甲基烯环己烷)-1-丙醇的含量在挥发油中的含量为18.19%。含量在前三位的化合物总的相对含量的68.99%,是洋甘菊挥发油的最主要组分。
   4.研究了洋甘菊挥发油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洋甘菊挥发油具有较强的相对还原能力,洋甘菊挥发油的浓度在0.2mL/mL时,其还原能力达到50.3%;洋甘菊挥发油的浓度达到0.4mL/mL时对脂质体过氧化物的抑制率达到47.9%;洋甘菊挥发油的浓度为0.6mL/mL时,对DPPH的清除率达到51.1%,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54.4%。洋甘菊挥发油的抗氧化作用与其浓度成量效关系,其抗氧化作用随着挥发油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5.研究了洋甘菊挥发油体外抑菌作用。通过杯碟法研究了洋甘菊挥发油成分常见的霉菌和细菌的抑制作用,并测定了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表明:洋甘菊挥发油对真菌和细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细菌的抑制作用表明:洋甘菊挥发油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均较强,且洋甘菊挥发油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的抑制作用强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洋甘菊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50%,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的MIC值都为25%。对霉菌的抑制作用表明:洋甘菊挥发油对根霉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对青霉和黑曲霉的抑制作用,其对根霉的MIC值为6.25%;而对青霉和黑曲霉的MIC值分别为50%和75%。
   6.通过洋甘菊挥发油对蛋清致大鼠足肿胀抑制作用及对炎症渗出液中TNF-α以及IL-Iβ含量的影响的研究、通过对棉球植入法致大鼠肉芽增生、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等的抑制作用的研究,研究了洋甘菊挥发油的体内抗炎作用。结果表明:洋甘菊挥发油各剂量组对蛋清致大鼠足肿胀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中剂量组在0.5h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1h肿胀度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剂量组在0.5h、1h、3h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洋甘菊挥发油对蛋清致急性炎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洋甘菊挥发油各剂量组对肉芽增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肉芽净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大剂量组肉芽湿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表明洋甘菊挥发油对慢性炎症的肉芽增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洋甘菊挥发油各剂量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大量组肿胀度较模型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洋甘菊挥发油对急性炎症引起的肿胀、渗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