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波伏娃《第二性》中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6h】

波伏娃《第二性》中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 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波伏娃《第二性》中女权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女权主义

2.1.2 女性主义

2.2 时代背景

2.2.1 波伏娃个人生活和创作经历

2.2.2 19 世纪法国的社会环境

2.2.3 女权主义浪潮的推动

2.3 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劳动分工”哲学思想

2.3.2 黑格尔“主奴辩证法”哲学思想

2.3.3 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

2.3.4 海德格尔“本真非本真”哲学思想

第3章波伏娃《第二性》中女权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女性气质

3.1.1 内在动因:父权制男权思想

3.1.2 本质特征:双性气质的超越性

3.1.3 外在表现:符号化的主观认知

3.1.4 未来展望:构建女性价值体系

3.2 女性的主体性

3.2.1 自主性——内在感性力量的外在体现

3.2.2 独立性——破除依附的必由路径

3.2.3 能动性——社会活动参与的基础

3.2.4 创造性——主体活动的最高形式

3.3 女性是“他者”

3.3.1 “他者”:女性自我异化的结果

3.3.2 “他者”的性质:内在规定性

3.3.3 超越“他者”:女性重获自由的先决条件

3.3.4 走向“自我”:克服“他者”的最终目标

第4章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对波伏娃女权主义思想的评价

4.1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波伏娃女权主义思想的进步意义

4.1.1 运用异化理论分析家庭结构中女性的作用

4.1.2 应用两种生产理论解析女性沦为他者成因

4.1.3 利用阶级理论剖析两性差异

4.1.4 多元化视角阐述女性成长各阶段

4.2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波伏娃女权主义的思想局限性

4.2.1 片面的认为女性成为“第二性”是社会历史的结果

4.2.2 忽视了女性解放与整个社会解放之间的关系

4.2.3 局限于阶级层次和种族等级分析女性主体性

4.2.4 偏颇的置男性于女性的对立面忽视其统一性

第5章波伏娃《第二性》中女权主义思想的现实启示

5.1 社会主体:重塑男女性别平等的理念

5.1.1 承认男女性别的差异

5.1.2 倡导男女人格的平等

5.1.3 实现女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5.2 女性主体:培育自身的主体意识

5.2.1 增强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自信

5.2.2 摆脱对爱情的“依附意识”

5.2.3 主动参与家庭以外的社会实践

结 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学术成果

致 谢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李娜;

  •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

  • 授予单位 吉林大学;
  • 学科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静;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I10I1;
  • 关键词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1:22:16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