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淡紫拟青霉对根结线虫的侵染机制及相关发病因素的研究
【6h】

淡紫拟青霉对根结线虫的侵染机制及相关发病因素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二章 淡紫拟青霉GFP载体的构建与荧光表达

第三章 淡紫拟青霉618’菌株发酵液与南方根结线虫互作后混合液蛋白酶变化研究

第四章 淡紫拟青霉20-7菌株转化子侵染根结线虫卵、幼虫及成虫的研究

第五章 根结线虫发病区根际土壤主要微生物种群结构

第六章 根结线虫发病区根际土壤非生物因子研究

第七章 金属离子对淡紫拟青霉及其绿色荧光蛋白转化菌株生长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录

致 谢

作者简介

所参与或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根结线虫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植物病原线虫之一。对于该病害的防治主要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其中最可行的是生物防治。淡紫拟青霉是防治根结线虫的最有潜力的真菌之一,但关于淡紫拟青霉对根结线虫的侵染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利用GFP构建的淡紫拟青霉菌株观察侵染机制,结合扫描电镜观察以及测定二者混合后混合液蛋白酶含量的变化,进而找出淡紫拟青霉与根结线虫的相互作用。同时对根结线虫发生地微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与病情的关系进行了调查;金属离子对淡紫拟青霉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根结线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本文对淡紫拟青霉4个菌株进行GFP转化载体的构建及荧光表达,结果表明:4种菌株的GFP转化菌株在荧光显微镜下均能看到荧光;将4种菌株的GFP转化菌株连续培养4代后,459菌株和P菌株几乎看不到荧光,20-7和618’菌株荧光很强;这两个菌株的转化效率达到90%。2、本文研究了淡紫拟青霉618’菌液与根结线虫卵悬浮液混合后混合液中蛋白酶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同量的淡紫拟青霉菌液与不同量的卵液混合初始蛋白酶含量分别为:3mL菌液+1mL卵悬浮液蛋白酶含量﹤3mL菌液+2mL卵悬浮液蛋白酶含量﹤3mL菌液+3mL卵悬浮液蛋白酶含量;3mL菌液+1mL卵悬浮液的混合液在第1d蛋白酶的含量的最高,到第八天时含量达到最低;在第1d到第6d这段时间混合液中蛋白酶的变化不明显,此后两天变化的幅度较大。处理2和处理3与处理的变化一致。3、淡紫拟青霉618’菌液与根结线虫卵混合后在解剖镜下观察卵的孵化状况是:在第二天出现大量幼虫,随着时间的变化,幼虫逐渐增多,第4d达到高峰;部分未成熟的卵未能孵化,其内部形态发生较大变化,到第4天后卵囊出现二分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化后的泡囊里出现较多性状为椭圆形的大小相似的泡囊,一周后的为孵化的卵大部分泡囊化。到14d时,在混合液中未见泡囊化的卵。4、通过在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淡紫拟青霉20-7菌株对根结线虫的侵染途径结果表明:淡紫拟青霉20-7菌株菌丝在4~6d,布满根结线虫的卵壳表面,并产孢,这些串状孢子有的是在卵壳内,有的在卵壳外面的菌株上;菌株孢子还可穿过卵壳在卵壳表面定殖。
   5、本文通过对根结线虫发病区主要微生物因子的研究,揭示了在根结线虫发病根际土壤中优势种细菌主要是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sp.、鞘氨醇杆菌属Uncultured Sphingobacterium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其中以假单胞菌属数量最多,占70%左右,其次为芽孢杆菌约占17%。在根结线虫发病区根际土壤中真菌主要有青霉属Penicilliumsp.占80%以上,其次分别为毛壳菌属Chaetomiumsp.和拟青霉属Paecilomycessp.。在发病区根际土壤中主要放线菌为链霉菌属 Streptomycessp.,其次为小单孢菌属 Micromonosporasp.和马杜拉放线菌属 Madura actinomycetessp.。6、本文测定了3种不同发病程度的根际土壤的养分及pH值,结果是:3种不同发病程度的根际土壤中全氮的含量差别不明显,中等发病的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最高,发病严重的根际土壤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含量都比较高,分别为309.92mg/kg和277.29mg/kg(均值),所采土样的pH值都偏酸性,但发病严重的土壤的pH值最小,为4.24,健康的土壤的pH值接近中性。7、本文研究了3种金属离子对淡紫拟青霉菌株618’及其GFP转化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Cu2+离子对淡紫拟青霉618’菌株和GFP转化菌株的生长影响是:在浓度(mol/L)为1×10-6、1×10-5、1×10-4 3个浓度下,该两种菌株的生长速率差别较大,3种浓度下都呈上升趋势,但是前两个浓度对淡紫拟青霉的生长的抑制率在50%左右;对照不加Cu2+离子的培养基,淡紫拟青霉菌株的生长率较高,且原始菌株的生长率稍高于转化菌株。适合淡紫拟青霉618’生长的Mg2+离子浓度是0.005mol/L,镁离子对淡紫拟青霉618’菌株及其转化菌株生长的影响差别不大,二者在浓度为0.4~0.6mol/L时,菌株均不能生长;在0.1~0.4mol/L生长率差别不大,在0.1mol/L以下时,两种菌株生长率都超过50%,618’转化菌株的生长率高于原始菌株。Al3+离子浓度1×10-6、1×10-5mol/L两个浓度淡紫拟青霉生长较快;当浓度高于1×10-4mol/L时菌株生长缓慢,浓度为5×10-2mol/L菌株几乎不生长。Al3+离子对淡紫拟青霉618’原始菌株和GFP转化菌株生长率的影响是:浓度在1×10-6~1×10-4mol/L时,618’原始菌株和转化菌株均呈下降趋势,在高浓度下,二者的生长速率差别不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