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安徽省沿淮低洼地区农业结构优化研究
【6h】

安徽省沿淮低洼地区农业结构优化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论文从分析农业结构的内涵和特征入手,以生态、循环经济、比较优势、规模报酬、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为理论依据,阐述农业结构演变与优化的一般趋势与规律。以安徽沿淮低洼地区目前农业生产总体情况为背景,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品质、观光休闲农业等方面,系统分析沿淮低洼地区农业结构现状;紧扣资源配置、主导产业、产品结构、产业链条、农业投入等农业结构形成的关键因素,分析低洼地区农业结构现存问题和成因;围绕农业生产资源禀赋、农业基础设施情况、政策体制因素,分析影响该地区农业结构优化的因素。
   论文在上述系统分析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沿淮低洼地农业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依托,以项目带动为着力点,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精品农业,整合农业资源,培育优势产业,打造经济板块;坚持产量与质量并重,产量与效益统一,提高沿淮低洼地区农业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以食用菌、优质稻麦、优质地方家禽等主导产业为核心,建立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产业区;培植带动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主体,提升沿淮低洼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面对沿淮低洼地目前的现状和农业结构优化面临的机遇,提出了到2010年、2015年优化的目标。
   论文的重点在于指出了沿淮低洼地区农业结构优化战略性方向,一要根据自然资源条件,优化种植业结构。沿淮低洼地农业结构要紧紧围绕水资源做文章,针对洼地不同的地理高程,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设计构建不同的生态经济模式。重点围绕低洼地区发展优质稻米生产、专用小麦生产、无公害蔬菜生产等产业,努力实现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优化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二要发挥优势,避害趋利,发展草食动物养殖。要积极推进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把畜牧业逐步培育成沿淮低洼地流域农业中的一大产业,在稳定生猪和禽蛋生产的基础上,加快牛、羊、鹅为主的草食畜禽业的发展,逐步提高草食动物在肉类总产量中的比例;三要积极开发宜渔低洼地,采取不同养殖模式,合理利用水面。要利用低洼地、采煤塌陷区等非耕地资源,建设一批高产、优质、高效水产养殖基地,大力发展名特优稀水产品生产。要根据沿淮地区现有苗种产业布局,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优势明显、设施配套、技术先进、产业化程度较高的苗种龙头企业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规模化苗种生产基地,全面提升水产苗种生产能力;四要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提升沿淮低洼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落实国家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扶持各类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形成一批沿淮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要下大力气发展粮食、油料、蔬菜、畜禽及水产品加工企业;五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为结构优化提供技术支撑。以调为主,加强乡镇农技推广组织的管理。分清职责,实行事企分开、政事分开,避免技术人员行政化倾向。合理确定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编制数,适当增加已精简的专业技术编制。同时对现有推广机构非技术人员进行必要清理,扩大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以提高技术推广效率。六要实行退耕还河(湖),搞好生态环境保护,为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提供保障。退耕还湖后,可增加沿淮湿地面积,发展水产养殖业,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这将有利于沿淮低洼地适应性农业发展和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七要整合资源,发展沿淮低洼地生态观光农业。在坚持以生态农业观光为基础的同时,整合自然、人文、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观光资源,重视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名胜故迹与生态农业紧密结合。八要加快沿淮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资源规模化开发与利用。要以提高沿淮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采取政策扶持、示范推广等措施,积极引导农民组建各类沿淮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为促进战略性措施的落实,论文从技术保障、政策保障、组织保障和投入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沿淮低洼地区农业结构优化的保障措施。指出要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着力解决当前制约沿淮低洼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加快一些特色、优势农产品良种繁育、栽培和养殖新方法、病害生物防治技术、全价配合饲料以及安全用药等生产技术的研究;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资源开发、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搞好农业区域性发展规划,重点加强在排涝抗旱、农产品规模化布局、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协调和统一。同时探索和完善土地流转的经验和做法,推动土地向种养殖大户转移,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积极争取中央及省财政对洼地综合治理的投入,特别是低洼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价、规划等方面的专项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复垦、道路交通、以工代赈、扶贫及国债等有助于改善本区农业生产条件的重大项目。此外,制定政策,创优环境,积极招商引资,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引外来资本、民间工商资本投资发展沿淮低洼地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