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皖麦50的选育及推广应用研究
【6h】

皖麦50的选育及推广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皖麦50是宿州市农科所于1999年育成的450~500Kg/667m2高产抗倒小麦新品种,2004年3月经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8月通过国家审定。其育种目标是针对当时淮北主栽品种皖麦19易倒伏的缺点,对其进行改良,围绕高产与倒伏这一主要矛盾,育成高产(450~550Kg/667m2)、高抗倒伏、中熟、中后期耐旱、抗病和易栽培的品种。皖麦50的主要特点是高产抗倒,产量三因素协调,后期耐旱,抗干热风,产量潜力大。经多年多点试验和大面积示范,表现高产稳产和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很快成为淮北地区主栽品种。但以往繁育基地生产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是农民繁育的积极性不高、种子质量提高困难较大和种子收购困难大等问题,致使小麦种子繁育成为各育、推单位比较棘手的问题。为此,如何实现产业化开发,保证皖麦50种子质量和育、繁、推各单位的利益,成为当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目前我国各大、中、小型种子企业对小麦产业都十分看重。为了提高种子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实施种子产业化的过程中不断做大做强企业,各种子企业都在力争改变经营观念和完善经营策略,从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发展成为现代的规模化、大型化、品牌化,更加注重了宣传品牌和塑造自身形象。实力较强的种子企业大多成立有自己的科研机构,聘用有经验的科研人员从事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力图用自育新品种开拓市场。有的种子企业采取的形式是风险购买育种单位正在试验中的苗头新品系,投资一定费用参加各级试验、示范宣传和报审工作,一旦审定后即可独自快速开发。有的企业则是独家买断育种单位新审定品种的品种权自主安排开发,还有的种子企业实施小麦新品种权人的区域授权代理开发或联合互利开发,更多的种子企业是采取了上述几种形式兼顾。总之,种子企业在经营思路和市场运行模式上,在力求不断地创新和探讨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同时,对本区小麦新品种的迅速示范推广贡献了很多力量。但在现行管理体制下,我国种子市场还不够规范,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育种、繁殖、推广、加工等环节的衔接还不够紧密,育种成果不能很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许多品种因育种、繁种、推广等环节脱节,种出多门、各自为政,即使是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的品种,也未能在生产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与效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育、繁、推体系存在着松散性,产业化开发程度较低,严重影响了育种成果向农业生产的转化推广进度。
   针对目前我国小麦种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诸多弊端,宿州市农科所从2003年开始,与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及部分国有大型农场和种子企业联合,按照“自愿平等、互利互惠、强强联合、优势互朴”的原则,进行强强联合,组装配套皖麦50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建立严格的四级种子生产程序以保证种子质量,围绕皖麦50建立庞大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形成了较完整的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加速了科研成果转化。由于产业化体系较为完备,目前皖麦50推广势头良好,已成为全国12个主要推广品种之一。
   以前在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过程中出有不少专家学者提炼总结经验,但将品种从试验设计到推广应用全过程进行总结的还鲜有人为,所以本文以皖麦50的选育与应用推广为例,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以期为广大小麦育种者在今后选育与推广上提供参考。

著录项

  • 作者

    蔡世舫;

  • 作者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
  • 学科 种植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董召荣,吴兰云;
  • 年度 2011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小麦;
  • 关键词

    小麦; 品种选育; 产业化; 种子推广;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