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核桃干枯病的病原鉴定及野外防治的研究
【6h】

山核桃干枯病的病原鉴定及野外防治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文献综述

(一)山核桃研究现状

(二)山核桃属的种类和分布

(三)山核桃的营养价值

(四)山核桃的利用价值

(五)山核桃的生长周期及环境

(六)山核桃主要病害的研究进展

(七) 山核桃主要虫害的研究进展

(八) 林木干枯病的研究现状

(九)山核桃干枯病的研究现状

(十)镰刀菌研究进展

1 引言

1.1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山核桃干枯病发生现状调查

3.2 病原菌样本采集及分离培养

3.3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和生物学性状

3.4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及病原菌确定

3.5 室内抑菌性试验

3.6 林间防治效果调查

4 讨论

5 结论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山核桃作为皖浙山区支柱产业之一,为地方林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林农经济增收的命脉。但山核桃的有害生物已经成为制约山核桃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在安徽省宁国市山核桃主产区发现一种新的真菌性病害——干枯病,通过资料查阅,我们已经认识了以下几种山核桃病害,分别为:山核桃叶部褐斑病、山核桃枝枯病、苗木根腐病及山核桃溃疡病等,但对山核桃的干枯病还未见过报道。山核桃干枯病常见于主干、主枝,病斑开始较小,近圆形,扩展相对缓慢。为了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我们在实验室中对能防治山核桃干枯病的杀菌剂进行了筛选。为明确该病病原菌,我们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根据形态学特征和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通过柯赫法则对代表菌株的致病性进行确认,同时研究了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并且,为确定有效防治策略,我们在微生物防治重点实验室中对山核桃干枯病的杀菌剂进行了筛选,最后选出2种杀菌效率较高的杀菌剂在山核桃林间实施了防效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山核桃干枯病的病原鉴定:通过形态学特征和 rDNA-ITS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自山核桃干枯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通过林间致病性测定加以验证,确定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为山核桃干枯病的病原菌。对该菌生物学特征研究显示:该菌能在温度4-40℃下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能在SDAY、1/4SDAY、PPDA、PDA这四种培养基中生长,最适合该菌生长的培养基为PDA培养基。
  2.山核桃干枯病杀菌剂筛选:对山核桃干枯病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常见9种低毒、高效杀菌剂的离体抑菌活性测定。通过实验结果表明,购买的9种杀菌剂对腐皮镰刀菌菌丝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各药剂间的抑制强度有所不同,抑制作用最强的是苯醚甲环唑和绿亨一号,其EC50分别是0.10ug/mL和0.38ug/mL。抑制作用最差的是敌克松一号,其EC50为19.18ug/mL。因此,选择苯醚甲环唑和绿亨一号作为山核桃干枯病病的林间防治药剂。
  3.山核桃干枯病林间防效试验:我们对2种杀菌效率高的杀菌剂采用树干打孔注药、刮除病斑后敷无纺布杀菌剂、喷雾及树干打孔注药+刮除病斑后敷无纺布杀菌剂这4种用药方法来研究,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和绿亨一号对山核桃干枯病病斑的扩展都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4种方法用药方法的防治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防效最高的为树干打孔注药+刮除病斑后敷无纺布杀菌剂使用2种药剂的防效分别为85.4%和87.9%,其次为树干打孔注药防治法,使用2种药剂的防效分别为74.4%和80.2%;第三为刮除病斑后敷无纺布的方法,防效分别为52.0%和57.4%;喷雾防治方法防治效果最差,仅为30.1%和36.5%。在比较4种防治方法后,明显可以看出两种用药方法结合使用更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