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氮密互作对冬小麦安农0711茎秆抗倒性能和产量的影响
【6h】

氮密互作对冬小麦安农0711茎秆抗倒性能和产量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1.文献综述

2.引言

3.材料与方法

4.试验结果分析

4.2 氮、密互作对小麦安农0711茎秆基部节问形态特征的影响

4.2.1 株高和基部三节间长度

4.2.2 基部节间茎粗和茎壁厚度

4.3 氮密互作对小麦安农0711茎秆基部节间力学特征的影响

4.3.1 机械强度

4.3.2 茎秆基部节间抗倒指数

4.4 小麦茎秆基部节间形态特征与抗倒指数的关系

4.5 氮密互作对小麦安农0711茎秆基部节问化学成分的影响

4.5.1 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

4.5.2 总可溶性褚、含氮量

4.5.3 茎秆基部化学成分的显著性分析

4.5.4 茎秆基部节问化学成分与抗倒指数的相关分析

4.6.1 旗叶叶绿素含量

4.6.2 旗叶光合特性

4.7 氮密对小麦安农0711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7.1 氮密互作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方差分析

4.7.2 产量与氮肥、密度之间的回归方程建立

5.讨论

5.1 氮、密互作对小麦安农0711茎秆基部节间形态的影响

5.2 氮、密互作对小麦安农0711基部力学特征和抗倒伏指数的影响

5.3 氮、密互作对小麦安农0711茎秆基部节问化学成分的影响

5.4 氮、密互作对小麦安农0711光合作用的影响

5.5 氮、密度对冬小麦安农0711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6.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本试验以小麦安农0711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密度为主区,设四个密度水平,分别为:120×104/hm2(D1),180×104/hm2(D2),240×104/hm2(D3),300×104/hm2(D4);氮肥为副区,设四个氮素水平,分别为:150Kg/hm2(N1),210Kg/hm2(N2),270Kg/hm2(N3),330Kg/hm2(N4)。研究了氮肥、密度及其互作对小麦茎秆基部节间形态特征、力学特征、化学成分、抗倒指数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旨为探讨小麦安农0711在淮北地区最适宜的播种密度和合理的施氮量,为其在淮北地区高产栽培、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
  1.氮、密互作对安农0711茎秆基部节间形态特征的影响
  氮肥和播种密度对小麦茎秆节间形态特征有显著影响,且氮密两者存在显著互作效应。不同氮素水平下,随着播种密度加大,基部1、2、3节间长度和株高明显增加,重心高度相应提高,茎秆明显变细,茎壁变薄。
  不同播种密度下,随着氮肥量的增加,基部1、2、3三节间长度和株高明显增加,重心高度相应提高,茎秆变细,茎壁变薄。
  氮、密互作显著影响小麦茎秆节间形态特征。茎秆节间形态显著性分析表明,基部1、2、3三节问长度,株高和重心高度受密度效应显著,氮肥效应较小;而茎秆基部第2节间粗度和茎壁厚度受氮肥效应较显著,且存在氮、密互作效应。
  2.氮、密互作对安农0711茎秆节间力学特征和抗倒指数的影响
  氮肥和密度显著影响小麦茎秆基部节间机械强度、抗倒指数。不同氮素水平下,随着播种密度加大,茎秆基部节间机械强度、抗倒指数呈逐渐下降趋势,且各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密度下,随着氮肥量的增加,茎秆基部节间机械强度、抗倒指数亦呈下降趋势,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
  小麦茎秆形态特征与茎秆抗倒指数关系密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茎秆抗倒指数与株高、重心高度和茎节间第2、3节长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0.5580**、-0.6540**和-0.5360**;-0.7620**、-0.7740**和-0.3850**);小麦株高与重心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0.7450**)。茎节间第2、3节茎粗和壁厚与抗倒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0.0655**、0.3720**;0.0960**、0.7450**)。可见适当降低小麦株高和茎秆重心高度,增加基部第2、3节间粗度、茎壁厚度和抗倒指数,将显著增强茎秆抗倒能力。
  3.氮、密互作对茎秆基部节间化学成分的影响
  氮、密互作显著影响小麦安农0711基部1、2、3节间木质素含量、纤维素含量、可溶性总糖、氮含量。不同氮素水平下,随着播种密度的加大,基部1、2、3节间木质素含量、纤维素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和含氮量均呈下降趋势,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不同播种密度下,随着氮肥量的增加,基部1、2、3三节间木质素、纤维素含量和可溶性总糖呈下降趋势,而含氮量呈上升趋势。
  氮密互作显著影响小麦基部化学成分。基部化学成分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小麦茎秆基部化学成分受氮肥效应影响显著,其中基部第2节间木质素、氮含量和可溶性总糖存在显著氮、密互作效应。
  小麦茎秆节间化学成分与抗倒指数关系密切相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茎秆基部三节间木质素含量、纤维素含量和可溶性总糖含量与抗倒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0.8750**,0.9201**和0.9380**),而茎秆基部1、2、3三节间氮含量与抗倒指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0.6272**,-0.6381**,-0.7080**)。可见,提高茎秆基部节间木质素含量、纤维素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和降低氮含量有利于提高小麦茎秆抗倒能力。
  4.氮、密互作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氮肥和密度显著影响小麦光合性能。小麦安农0711旗叶叶绿素含量(SPAD)随着氮肥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而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小麦叶绿素含量(SPAD)呈逐渐降低趋势,且花期叶绿素含量(SPAD)显著高于灌浆中期。
  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安农0711旗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随着播种密度加大而降低,而胞间CO2浓度呈增加趋势。不同密度下,小麦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随着氮肥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而胞间CO2浓度呈降低趋势。
  小麦光合性能指标显著性分析表明,小麦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受密度效应影响较显著;而小麦叶绿素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受氮肥效应影响显著,且存在显著氮、密互作效应。
  5.氮密互作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密度和氮肥对小麦安农0711产量及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低密度D1、D2处理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安农0711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高密度D3、D4处理下,单位有效穗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穗粒数呈增加趋势;而随着播种密度的加大,穗粒数却呈降低的趋势。播种密度和氮肥水平显著影响小麦子粒产量。相同氮素水平下,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产量在D2N3处理下最高,为8951.8Kg/hm2。相同播种密度下,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氮肥量由150kg/hm2增加到330kg/hm2时,增产幅度降低,产量下降。本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安农0711高产抗倒的施氮量为210-270kg/hm2,播种密度为180-240×104/hm2。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