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油菜菌核病菌弱致病力菌株的生物学性状研究
【6h】

油菜菌核病菌弱致病力菌株的生物学性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文献综述

1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及其防治

1.1 油菜菌核病的发现与危害

1.2 油菜菌核病的症状

1.3 油菜菌核病菌生物学特性

1.4 油菜菌核病菌的生活史及病害循环

1.5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

2 油菜菌核病菌的致病性

2.1 油莱菌核病菌的致病性分化

2.2 油菜菌核病菌的致病机制

3.1 植物病原真菌的弱致病力现象

3.2 植物病原真菌出现弱致病力现象的原因

3.3 研究真菌弱致病力现象的意义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致病性测定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油菜苗的培育

1.3 供试菌株的培养

1.4 接种病菌

1.5 病情调查和数据分析

4.4 菌株侵染垫结构观察

5 弱致病力菌株内生细菌的检测

5.1 内生细菌的常规鉴定

5.2 内生细菌的分子鉴定

6 弱致病力菌株dsRNA病毒的检测

结果与分析

1 不同地区的油菜菌核病菌致病性测定

1.1 油菜菌核病菌接种后症状比较

1.2 油菜菌核病菌对不同油菜品种的致病力

2 弱致病力菌株ITS序列分析

3 弱致病力菌株的生物学性状

4 弱致病力菌株生化机制分析

4.1 弱致病力菌株和强致病力菌株产草酸能力的比较

4.2 弱致病力菌株和强致病力菌株果胶酶活性的比较

4.3 弱致病力菌株和强致病力菌株纤维素酶活性的比较

4.4 弱致病力菌株和强致病力菌株侵染垫结构观察

5 弱致病力菌株内生细菌的检测结果

6 弱致病力菌株dsRNA病毒的检测结果

讨沦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核盘菌是一种士传性植物病原真菌,由该病菌侵染油菜引起的油菜菌核病在我国的各油菜种植区均能发生,特别严重威胁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油菜种植区,使油菜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为了探讨油菜菌核病菌的致病力分化及弱致病力形成机制,作者对油菜菌核病菌弱致病力菌株的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选取安徽省不同地区来源的油菜菌核病菌株,利用其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了不同菌株间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同一菌株接种4个不同油菜品种产生的病斑大小不同;同一油菜品种被25个不同菌株接种产生的病斑大小也不同,进而说明油菜菌核病菌菌株之间存在明显致病力分化。根据测定结果,选取有代表性的6个油菜菌核病菌菌株(强致病力菌株WJB-4、TC-7、SX-2,弱致病力菌株LA3、WW2、SX-6-1)为供试菌株。
  对弱致病力菌株LA3、WW2、SX-6-1进行了分子鉴定,ITS序列分析结果得出,弱致病力菌株与已知核盘菌的序列的同源性均高达100%。由此可见,弱致病力菌株为核盘菌,而不是被污染的其它真菌。进一步研究了6个供试油菜菌核病菌菌株(强致病力菌株WJB-4、TC-7、SX-2,弱致病力菌株LA3、WW2、SX-6-1)的生物学性状。结果表明,WJB-4为快生长类型,生长速度为4.20cm/d,菌落扩展均匀且生物量较高;而弱致病力菌株中SX-6-1为慢生长类型,生长速度仅为2.43cm/d,菌落扩展不均匀且生物量较低。
  为了分析弱致病力菌株的生化机制,比较其在致病因子方面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分别测定了供试菌株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活性、草酸产生量,并检测了侵染垫形成数量。结果表明,与强致病力菌株相比,弱致病力菌株草酸产生量较低,果胶酶活性较弱,侵染垫形成较少。
  从内生细菌鉴定和dsRNA病毒检测两方面初步探索弱致病力菌株形成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自弱致病力菌株体内未分离到内生细菌,说明内生细菌不是引起弱致病力菌株的形成原因。同时,在弱致病力菌株中没有提取到dsRNA病毒,进而说明dsRNA病毒也不是引起供试弱致病力菌株的形成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