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时代中国网络舆论监督效能研究
【6h】

新时代中国网络舆论监督效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相关概念

(二)我国网络舆论监督效能的评估指标

第一章 我国网络舆论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世界互联网的产生与变革

一、互联网在西方的诞生与发展

二、互联网在中国的开拓与普及

三、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与突破

第二节 中国网络舆论的生成与进展

一、构建民间网络舆论平台

二、制造网络公共刺激性话题

三、网民参与话题互动交流

第三节 网络舆论监督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必要性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可能性

第二章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效能的分析

第一节 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

一、监督渠道开放畅通

二、监督主体平等多元

三、监督方式高效便捷

四、信息传播广泛自由

第二节 网络舆论监督的功效

一、扩大了马克思主义舆论监督理论的影响力

二、形成了制约公权运行的舆论场

三、实现了民众监督进程的加速度

第三节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效能的实证分析

一、案例选取说明

二、针对个别官员的监督效能

三、针对政府行为制度的整体监督效能

第三章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新困境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网络舆论监督面临的新困境

一、网络舆论本身规范化程度尚待提高

二、政府部门应对方式亟需改变

三、非法侵犯公民权益现象时有发生

四、网络水军绑架舆论问题逐渐显现

五、网络和平演变进程愈演愈烈

第二节 网络舆论监督新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网民的综合素养和理性表达能力有待提升

二、公职人员的理想信念和边界意识有待加强

三、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制建设有待完善

四、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力量加大

第四章 提升我国网络舆论监督效能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网民认知层面

一、强化网民综合素质教育,增强信息表达真实性

二、引导网民有序参与,提高理性表达能力

第二节 政府应对层面

一、转变领导干部观念,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二、及时监控与公开信息,有效维护网民知情权

三、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实现网络监督长效发展

四、提升中国话语传播力,掌握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

第三节 法制建设层面

一、健全网络舆论监督法律制度,追究违法违规行为

二、制定网络监督权益保护法,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三、明确网络监管标准,依法规范网络监管行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任宏莉;

  • 作者单位

    三峡大学;

  • 授予单位 三峡大学;
  • 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刘天旭;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G21D63;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