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资源诅咒的破解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6h】

资源诅咒的破解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与框架结构

1.3.1 技术路线

1.3.2 框架结构

1.4 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的创新

1.4.2 研究体系的创新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资源诅咒”的理论综述

2.1.1 “资源诅咒”的概念及内涵

2.1.2 “资源诅咒”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资源型城市的理论综述

2.2.1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及内涵

2.2.2 资源型城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现象的表现

2.3.1 资源问题严峻

2.3.2 经济结构失衡日益突出

2.3.3 环境破坏严重

2.3.4 就业、教育、安置等社会问题加剧

2.3.5 创新人才缺失,创新能力不足

3 “资源诅咒”视角下资源型城市淮南发展基本现状

3.1 资源型城市淮南发展基本现状

3.1.1 资源型城市淮南经济发展现状

3.1.2 资源型城市淮南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3.1.3 资源型城市淮南原煤产量及发电量

3.2 淮南市遭遇“资源诅咒"的表现

3.2.1 经济增长不稳定,经济总量下滑

3.2.2 经济结构失衡,产业层次较低

3.2.3 人力资本匮乏,创新能力不足

3.2.4 生态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

3.2.5 社会保障缺失,社会问题加剧

4.1 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4.1.1 评价理论依据

4.1.2 指标计算方法

4.2 研究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2.1 研究样本选择

4.2.2 数据来源

4.3 研究方法

5 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的实证研究分析

5.1.数据标准化

5.2 确定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评价模型

5.3 确定主成分

5.4 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6 化解资源诅咒及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6.1.3 加大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的投入

6.1.4 完善落实环境的保护和社会保障

6.2 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6.2.1 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三去一降一补”

6.2.2 打造“一轴两带四城八湖十六景”城市空间结构

6.3.3 聚焦“云端”,打造大数据新格局

6.3.4 打造山南产业新城,助力淮南产业转型

6.3.5 由工业城市向服务城市转型

7 研究结论与不足

7.1.研究结论

7.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发表及项目参与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煤炭的产能过剩已成为阻碍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极大制约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转型已一触即发。近年来,许多国内外实践表明,丰富的资源优势并没有使城市的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反而正遭遇“资源诅咒”,甚至许多城市存在经济衰退的现象,所以从“资源诅咒”的角度来分析城市转型能有效的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淮南作为全国成熟型资源型城市,年产量近亿吨,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在2014年经济增长率为-0.4%,首次出现负增长,成为安徽省唯一的负增长的城市,并且2015、2016年经济增长缓慢,存在宏观调控去产能的实施、创新能力不足、经济结构失衡、产业层次较低、人力资本匮乏、就业困难等问题,随着经济新常态下去产能任务的加重和城市转型已成为淮南市产业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
  本文以“资源诅咒”作为关注点,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研究“资源诅咒”理论的提出,分析“资源诅咒”成因及传导机制,然后具体列出“资源诅咒”存在哪些问题。
  第二:以淮南市为例,分析淮南市在地区生产总值(GDP)、三次产业结构、原煤产量和发电量的基本情况,介绍淮南市在资源、经济结构、环境、社会保障以及科技创新能力遭遇“资源诅咒”的具体现象。
  第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选取研究指标,进而确定研究指标的计算方法,然后选择研究样本,通过统计年鉴等搜集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相关性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其影响路径,对其做出研究假设。
  第四: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的实证分析,通过对淮南市2006-2015年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确定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评价模型、确定主成分、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来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第五:针对淮南存在的问题提出破解“资源诅咒”的发展之路,从政府、市场、企业等角度提出城市转型发展的策略,对淮南产业转型有深远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