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小儿骶尾部畸胎瘤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
【6h】

小儿骶尾部畸胎瘤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2.2方法

3结果

3.1各可能相关因素与总体并发症相关关系

3.2切口愈合不良

3.3肛门直肠功能障碍

3.4复发

4讨论

4.1 SCT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4.2切口愈合不良

4.3肛门直肠功能障碍

4.4复发

5结论

本组研究存在的缺陷及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小儿骶尾部畸胎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并探讨骶尾部畸胎瘤患儿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及预防处理策略,旨在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也为骶尾部畸胎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资料与方法:  收集2012年12月至2018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73例病理确诊为小儿骶尾部畸胎瘤的病例资料,排除无病理结果的病例,对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运用统计学方法,选择患儿的性别、年龄、生产情况、临床分型、瘤体大小、肿瘤性状、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值、病理类型、围手术期情况等可能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作为观察因素,对并发症如切口愈合不良、肛门直肠功能障碍、复发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73例施行SCT切除术患儿中术后发生并发症者有22例,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0.14%,其中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2例(16.44%,12/73),包括切口下积液6例(8.22%,6/73),切口感染3例(4.11%,3/73),切口裂开3例(4.11%,3/73);术后出现肛门直肠功能障碍例5例(6.85%,5/73),包括大便失禁3例(4.11%,3/73),便秘2例(2.74%,2/73);术后复发5例(6.85%,5/73)。随访1个月至75个月,12例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患儿中7例及时给予抗生素应用并结合局部切口换药治愈;4例患儿出院后二次入院行抗生素应用切口换药治愈,1例患儿行二次缝合术后切口局部覆盖负压引流(VSD)后治愈,随访至今12例切口愈合不良患儿均痊愈;5例复发患儿中,1例因发生肝转移转至我院小儿内科行化疗,余4例均行二次手术切除;其中1例为良性SCT,术后1年11个月常规复查CT发现肿瘤原发部位复发,经二次手术切除后治愈,1例为未成熟SCT,术后18个月复发,经二次手术切除后随访至今,血清AFP及骶尾部MRI均未见异常;3例恶性SCT于术后5个月--2年分别发生局部复发,其中1例因浸润周围组织严重,行姑息性手术,术后1月发生肝转移,转至内科治疗后因呼吸衰竭死亡,2例行第二次手术后配合化疗未再复发。术后大便失禁3例,便秘2例,院外持续门诊就诊行生物反馈治疗,随访至今3例大便失禁患儿中2例经生物反馈治疗后明显好转,1例新生儿SCT患儿因月龄较小无法配合未行生物反馈:2例患儿术后经直肠肛管测压提示轻度便秘即行生物反馈治疗后好转。本组资料73例SCT患儿中68例存活;5例死亡,均为恶性病例,存活率93.2%。  2.通过卡方检验显示出生情况(早产儿与足月儿)、肿瘤大小(>10cm)、术中肛管脱出(是与否)、切口处放置VSD负压引流液体敷料(是与否)可影响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其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9、0.005、0.003);Altman临床分型(Ⅲ、Ⅳ型)可影响术后肛门直肠功能障碍发生率,其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01);术中包膜完整(是与否)、病理类型(良性及未成熟性与恶性)可影响术后复发率,其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09)。  结论:  1.SCT术后切口处放置VSD可有效减少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尤其对于早产儿及瘤体较大患儿,更应在术后放置VSD对切口进行更好的管理。术中谨慎操作,预防肛管脱出可明显降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  2.对于临床分型Ⅲ、Ⅳ型的SCT术后应行直肠肛管测压了解肛门直肠功能,若存在异常应尽早治疗。  3.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尽可能完整剥离瘤体,减少复发的机率,对于病理诊断为恶性的SCT除了常规的术后化疗外,更应加强随访力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