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二程哲学与道家、道教
【6h】

二程哲学与道家、道教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导言

第一章本体论

第二章心性论

第三章境界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面对儒学自隋唐以来逐渐衰微的情势,儒家学者为了提高自身的地位,必须把儒学从只重视经世致用的形而下层面上升到本源论和本体论的形而上层面。而在本源论和本体论方面,佛教、道教的哲学理论性和思辨性无疑要比儒学精致得多。北宋理学家出于此目的对佛道二教的思想有所吸收,既顺应了三教融合的大趋势,也是儒学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二程哲学作为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以前,二程与佛教的关系较受重视,本文则从道家、道教的角度去分析。当然,二程受到道家、道教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们即使没有认真地研读过某些道教经典,但身处于深厚的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中,也必然间接地受到它们的影响。况且,二程一向以儒家道统自居,锋芒直指释、道二家,如果他们不对释、道经典有所了解,其批判恐怕难以切中要害。总的看来,二程是在形而上的层面吸收道家、道教思想,最终目的是为了论证形而下的封建伦理纲常的自然合理性。二程的思想十分丰富,本文只是就哲学方面与道家、道教思想进行一些探讨,至于非哲学方面只好存而不论。文章以二程哲学为主线分三部分进行论述。第一,本体论。二程以理为根本范畴,理是对天地自然和人伦物理的最高概括。受到唐代道教哲学以理释道的影响,二程以理取代道,他们特别强调理在本体层次上的实在性,所以理既内在于万物之中,又是万物存在的本体根据。这样,理既与道家、道教的虚空之道相区别,又使儒家伦理的价值本体更好地落实到社会和人生之中。在二程哲学的逻辑结构中,从理到物只是手段,而格物穷理以致道德之知才是目的。联系道家、道教的道本体来看,理和道的关系,理和物的关系,理的本体论和本源论统一性方面是本章重点讨论的对象。第二,心性论。传统儒学主要是道德哲学,所强调的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化问题本原于人的心性,只是由于心性又本原于宇宙,理学家才不得不对宇宙本体进行追问,所以他们必须从理进入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再最后落实到人身上。而人的问题最集中地体现在心性范畴上。二程在坚持天下一理的基础上,具体区别了理、命、性、心、情、静、敬等范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道家、道教的心性论亦十分丰富,并且有着佛教所缺乏的入世倾向,成为二程提高儒学思辨性的最主要来源。本章拟对理与性、理与命、理与心、性与情、性与命、静与敬、道心与人心等诸对范畴进行梳理比较。第三,境界论。心性论把本源论和本体论落实到了人身上,为后天的人认知、把握和遵循本源和本体提供了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就必须经过一系列自我修养的过程,才能达到二程所说的圣人境界,即人与天理合一的境界。周敦颐提出“孔颜乐处”以实现理想人格,后来二程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道家、道教的修炼最终是返回本源,也是与本体同一。儒为成圣,道为成仙,指向虽有不同,但在思维方式及意趣上都有诸多相似之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