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党员政治品格的塑造研究
【6h】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党员政治品格的塑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要求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独创或新颖之处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党员政治品格塑造的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一、微文化的简要概述

二、大学生群体党员的特性

(一)代际性明显

(二)可塑性强烈

(三)从众性普遍

(四)个体性突出

三、大学生党员政治品格的内涵

(一)政治品格的基本含义

(二)政治品格在大学生党员中的体现

四、大学生党员政治品格塑造的理论基础

(一)无产阶级政党要在革命中加强政治品格的塑造

(二)无产阶级政党强调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微文化对大学生党员政治品格塑造的影响调查

一、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党员政治品格塑造的调查设计

(一)调查方法

(二)调查范围

(三)调查目的

二、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党员政治品格塑造的调查情况阐述

(一)大学生党员对政治品格的内容了解状况

(二)大学生党员对微文化与自身政治品格塑造关系的认识状况

(三)微媒体对大学生党员政治品格塑造的影响状况

(四)媒介素养对大学生党员政治品格塑造的影响状况

(五)大学生党员对政治品格塑造意义的认识状况

三、调查显示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党员政治品格塑造面临诸多挑战

(一)大学生党员对政治品格的内容缺乏科学的认知

(二)大学生党员缺乏对微文化与自身政治品格塑造间联系的理解

(三)微文化中存在阻碍大学生政治品格塑造的消极因素

(四)大学生党员媒介素养普遍不高

(五)大学生党员的政治品格塑造与微群体缺乏契合性

(六)微思潮背景下大学生党员缺乏纪律意识

第三章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党员政治品格塑造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一、微文化对政治品格的侵蚀

(一)微媒体的发展消解了大学生党员对先进政治品格的认同感

(二)微群体的存在抵牾了大学生党员对政治理论的正确理解

(三)微思潮的传播混淆了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纪律概念

(一)大学生党员利用“微手段’’掌握政治理论的能力不足

(二)“微言论’’运用能力不足使得大学生党员纪律意识涣散

(一)学校党委管控大学生党员“微手段”单一

(二)学院党委缺乏利用“微载体”管理学生党员的意识

(三)学生党组织“微联系”应用发展迟滞

第四章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党员政治品格塑造的对策

一、增强微文化自身的科学性和引导性

(一)提升高校微媒体平台建设,创新塑造方式

(二)净化高校微媒体环境,坚持正确话语导向

(三)规范微媒体秩序,捍卫高校已有的话语阵地

(四)完善微群体的随意性,做好学生党员的政治信仰工作

(五)控制微思潮的侵蚀性,引导社会主义思潮发展

二、利用“微能力”提升大学生党员政治品格塑造的自觉性

(一)增强大学生党员微媒体实践运用能力,提高政治认知能力

(二)构建大学生党员微群体中组织领导力,净化政治价值理念

(三)完善大学生党员微思潮中的辨识能力,深化政治理论功底

三、构建“微领导力”强大的高校基层党组织队伍

(一)发挥高校党委带头作用,用微载体引领学生党员的培养标准

(二)优化学院党委“微承接力”,加大对大学生党员的关注度

(三)构筑学生支部的“微堡垒”,推进党支部成员的能力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董浩然;

  •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

  • 授予单位 广西大学;
  • 学科 党团建设与管理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唐平秋;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G4G12;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