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夹缝中的生存:论雅夏的自我救赎
【6h】

夹缝中的生存:论雅夏的自我救赎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Acknowledgem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Causes for Yasha's Loss of Identity

2.1. The Expression of Yasha's Identity Crisis-His Drifting among Women and Places

2.2. Racial Discrimination against Jews in Europe

2.3. Disaggregation and Futility of Jewish Tradition

2.3.1.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2.3.2. Eastern European Enlightenment

2.3.3. Jews' Weaker Centripetal Force under Less Pressure

2.4. Yasha's Financial Independence

Chapter Three Yasha's Unsuccessful Attempt at Assimilation

3.1. Emilia as the Goal of Yasha's Effort

3.2. Preconditions and Possibility of his self-Indulgence

3.3. Yasha's Three Steps to be a Member of European Bourgeoisie

Chapter Four Conversion or Regression?

4.1. Disastrous Results of Yasha's Unsuccessful Attempt at Assimilation

4.2. Impossibility of Conversion

4.3. Regress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展开▼

摘要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出生于波兰,是一位著名的美籍犹太作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由于其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之中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不仅生动地刻画了波兰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的犹太世界,记述了面临被屠杀命运的犹太人对宗教,伦理和生命的思考,反映和描绘了人类的普遍困境而获得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 本文通过对辛格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的解读,分析了现代犹太作家所关注的西方文化中普遍的精神困惑,揭示出了作者在小说中探讨的精神困惑之出路对现代西方社会的普遍意义。作者从文本细读入手,结合社会,文化,经济,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分析了小说主人公雅夏的边缘感,对绝对自由的虚妄追求,对物质富裕的贪婪以及对灵魂居所精神家园的困惑,然后对作者为雅夏安排的自我救赎的结局进行多侧面的分析,并参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提出其最终的选择并非回归,而只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方式,其表现为退行。论文借用了文化诗学以及精神分析的理论元素,把文学文本放入历史,宗教,哲学和社会学的语境中加以考查,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和文化解读,力图揭示文学和文化之间的互文性。 论文从结构来分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即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对辛格作品尤其是《卢布林的魔术师》的研究情况以及其代表性观点,同时也概括了本篇文章的立意,内容,结构和创新点。 论文的第二部分从三个角度分析并论证了雅夏的身份危及其原因。一,自古以来,犹太人在他们历史的流散过程中,就受到居地住民的歧视,19世纪的欧洲社会也不无例外地鄙视和排斥他们。雅夏尽管是个受人欢迎的魔术师,也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犹太人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二,随着社会的发展,犹太传统逐渐解体,它曾经拥有的强大的感召和影响力量也在慢慢弱化甚至失效。这其中有工业革命造成的影响,东欧启蒙运动所倡导的人文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其他一些较有影响力的思想,除此之外,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犹太人所受的歧视,无论是经济方面,宗教方面还是意识形态方面,都较之早期减轻许多。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犹太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都有所松弛。三,雅夏经济上的独立也使得他有从事一些背弃传统的行为的现实可能性。 论文的第三部分论证了雅夏为将自己同化进欧洲上流社会所做的努力以及同化失败后的灾难性后果。作者顺序性地把雅夏的行为分解成二个步骤,首先,他视艾米莉亚为欧洲社会向他派来的代表,一心想同她结婚从而迈进上流社会,然后,他要依次实现三个目标,背弃犹太教,同艾丝特离婚,偷一大笔钱。当这一切都成为不可能时,雅夏面对的压力和失败是前所未有的。 论文的第四部分进一步地分析了雅夏在面对这样的失败时选择回到传统和宗教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这一行为的实质。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雅夏的选择如其说是回归倒不如说是退行。因为一直困扰雅夏的身份困惑,信仰危机,心灵的混乱等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第五部分总结全文。 辛格是一位有着坚定信仰的犹太作家,他宣称自己是犹太民族的儿子,心中汹涌着拯救人类的一腔热血,毕生探寻着永恒的真理和生命的真谛。对人类信仰的一贯关注是他作品的特色。作为代表作,《卢布林的魔术师》体现了作者对信仰的独特理解,并用文学的方式探索着这一西方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犹太信仰的本质。小说主人公的自我救赎并没有给他带来心灵的平静,但他的救赎行为本身宣扬了某种价值观。因为辛格真正要传达的不是为现代人类提供永恒的精神居所以及心灵家园,而是在上帝观念和宗教传统渐渐远去的现代社会里人们越来越无法找到信仰,获取精神安宁的事实。通过对小说文本以及文化背景的分析,本文认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信仰上帝,回归传统只是作者主观的一种构想,至于它能否达到理想的彼岸,能否引领西方世界的精神求赎,在现代世界里,已经成了一种虚妄的努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