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广东新会蒲葵与葵扇史研究
【6h】

广东新会蒲葵与葵扇史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史料来源

2 新会蒲葵种植史考述

2.1 清以前:蒲葵种植发展时期

2.2 清代:蒲葵种植鼎盛时期

2.3 民国时期:三年市好三年衰

2.4 新中国成立后:蒲葵种植在恢复中发展

3 历史时期新会蒲葵栽培技术

3.1 选种育苗

3.2 定植移栽

3.3 葵叶管理

3.4 病虫害防治

4.1新会葵艺的历史变革

4.2 普通葵扇的加工工序

普通葵扇按扇面大小分为牛心扇和鸡心扇,其质量规格有正牌、付牌、三牌、四牌、五牌五个等级,每一级别都有

4.3 工艺葵扇的创新发展

4.3.1 玻璃葵扇

4.3.2 葵品的多样化趋势

葵编工艺品(见图4.10)是以蒲葵叶为原料通过不同的编织方法加工出各式各样的生活器具及工艺品

新会葵艺是民间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史积淀,普通的生活用扇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扇面图案和

5 新会葵扇贸易的盛与衰

葵、柑、橙、烟和大头菜是新会五大特产,而以葵居首位,与新会人民的经济生活关系至为密切。新会素有“一葵

5.1 国内贸易情形

5.1.1 明清时期兴盛的葵品贸易

5.1.2 民国时期曲折发展的葵品贸易

5.1.3 新中国成立后日渐式微的葵品贸易

5.2 新会葵品出口情况

5.3 葵扇商号与行会

6.1 葵扇文化

扇子纳凉,不意成艺。从招风纳凉的实用工具,发展为内蕴丰富的文化器物,扇子承载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诸多

6.2 葵艺传承人

新会葵艺发展期间,涌现出大批杰出的葵艺者:陈晚创制火画扇,谭月三偶然撕葵成织扇,林兆竹壳画画装饰扇面

现新会葵艺主要的传承人有新会葵艺代表性传承人廖惠林、赵氏火画传人赵树培。

(1)廖惠林,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会葵艺代表性传承人。他自幼学习美术,母亲常年

1976年至1990年,廖惠林创作的火画扇图案是以侍女为主的任务肖像画。因葵艺精湛,业务能力强,19

廖惠林从事葵艺行业已四十年有余,对葵叶加工工序了熟于心,其葵艺技艺(见图6.4)更是臻于纯熟,他秉持

(2)赵氏火画扇世家。自清末民初,近二百年历史间,赵氏家族已有五代传人,培养了赵兆铭、赵晃、赵源、赵

生于火画扇世家的赵树培10岁便开始学习烙画技艺,高中毕业后进入葵艺厂工作。然而上山下乡的通知

赵氏火画独具风格,图案多取材于古典名著连环画或芥子园、点石斋画谱,采用白描手法,画功细腻,用色素雅,

6.3 传承的危机与探索

(1)新会葵业现状

作为新会经济支柱产业的葵业,在20世纪90年代受现代工业文明冲击,电风扇、空调逐渐取代葵扇,致使以葵

如今新会地区的葵制品生产零星和分散,主要在新会的会城和睦州、三江、大鳌、双水等乡镇以个体小作坊的形式

新会葵业由盛转衰的原因有多方面,其直接原因就是葵制品缺乏创新性,难以在人们生活和审美提出新需求的现代

(2)保护新会葵艺

葵业衰落引起了地方政府和民间葵艺人的重视,纷纷采取行动维护葵业发展,保护葵艺传承。地方政府、新会学界

新会学界和葵艺传人忧心于葵艺发展窘境,或著书撰文呼吁保护葵艺,如出版《葵艺史话》《清凉天地——新会葵

江门市和新会区政府为了使葵艺的传承和保护得以维持,2002年在圭峰山景区建立葵树博览园(见图6.5)

(3)新会葵艺现代发展探索

新形势下,如何实现葵艺创新,寻求一条葵艺品当代活化发展之路迫在眉睫。新会葵业的发展历程是许多手工业产

思路一:政府与民间艺人携手营造葵业发展良好环境。葵艺复兴的前提和基础是葵叶原料充足、葵艺人员不断层,

思路二:与本土特色产业相结合,借鉴陈皮的发展模式,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蒲葵和陈皮同为

思路三:创新葵艺制品,结合室内装饰需求,在材料组合和形制设计上探寻新发展。自明清葵业兴盛发展到上世纪

7 小结

致 谢

参 考 文 献

附 录

展开▼

摘要

广东新会特产蒲葵,叶阔平滑、心蒂圆正,所制葵扇光泽可观,经久不枯,为别地所不及。自明代以来,新会葵扇行销国内外,新会葵业在国内葵制品业一直占据近乎垄断的地位,享有“葵乡”的美誉。  清代以前的蒲葵在新会的种植渐成规模,到清时鼎盛,葵扇成为皇家贡品。民国以后进入不稳定发展期,新中国成立后在恢复中发展。20世纪80年代种植面积和产量再次达到高峰,直到90年代末,受到电器产品的影响,葵扇制作成为濒危工艺,不复当年繁茂。  历经几个世纪的积累,新会蒲葵种植技术得到长足发展,从选种育苗、定植移栽、葵叶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形成了成熟完备的栽培体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一葵养全城”之势,植葵制扇成为新会城男子世代相传的手艺。  宋元时期,受到中原宫廷文化和技艺的影响,其制扇工艺从最初纯朴实用演化为精巧多样的葵制品,编织葵扇、火画扇、竹箨画扇等以及葵花瓶、葵席等的出现,体现了葵品工艺的精湛。  新会高产的种植和多样的葵制品行销天下,在清代达到贸易高峰,每年所产葵扇“不下十万万柄有奇”。新会蒲葵扇商号、行会、会馆遍设全国,乾隆时期新会葵扇行业出现了晒扇、合扇、老葵、出江、撕藤行等专业加工和经营葵扇行业,其后新会葵业行会体系建立,统入余庆堂管理。在国内重要城市设贸易点及葵扇会馆进行管理,清朝时,葵扇通过梧州(西江)、东莞(东江)、阳江(南路)、韶关(北江)等地运销,经韶关北上,由南雄岭出江西,再由民船转载至长江中下游重要城市,其中重庆、汉口、上海三个销场为最大。同时,葵扇通过广州、江门、拱北等口岸出口世界,数量以千万柄计。  葵扇在全国的广泛使用,浸润于各地文化之中,从历代文学作品、画作中可见其特殊的功用。尤其与粤地习俗相融合,在粤民的日常与节庆习俗中,葵扇有着独具地域特色的表达,非他扇所能取代。  然而,有着千年发展史的蒲葵种植与葵扇文化,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已难得当年之貌,如今因产品单一,更面临着发展困境。新会葵艺传承人廖惠林、赵树培等人的努力维持,与政府将其技艺列入非遗的举动,只能尚且保留其有限的生存空间,而如何与现代材料结合,配合室内装饰需求,寻找更广大的发展空间是现代人要思考的问题。

著录项

  • 作者

    林舒婷;

  • 作者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
  • 学科 科学技术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赵艳萍;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新会蒲葵,葵扇史,广东;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