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就近入城购房农民的市民化与社会融合:定西市安定区案例
【6h】

就近入城购房农民的市民化与社会融合:定西市安定区案例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伴随着我国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镇化得以快速发展。2011年,城镇常住人口数首次超过农村常住人口。然而,快速的城镇化速度下,城镇化质量低、入城农民市民化进程滞后确实是不争的事实。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及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引导“三个1亿人”目标中“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实现就近的城镇化”。就近入城农民的市民化和社会融合已成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开展西部地区城镇中就近入城农民的市民化和社会融合的研究有助于推动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而了解就近入城购房农民的市民化和社会融合情况对引导西部地区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就近城镇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于国内外市民化和社会融合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以就近入城已购房的农民为研究对象,以定西市安定区为案例区,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就近入城已购房农民的市民化和社会融合现状。选取城镇原有居民为参照组,采用百分比、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就近入城购房农民的市民化现状特征;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百分比、主因子分析法衡量了就近入城购房农的社会融合水平,再运用多元回归法分析了受访就近入城购房农民的个人因素及家庭因素对其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在市民化方面,通过对比317名入城购房农民和76名城镇原有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就近入城购房农民在洗澡和锻炼身体等生活方式方面与城镇原有居民的差距较小,市民化程度较高,但在饭馆吃饭的频率方面差距较大。在就业状况、社会保障市民化水平方面与城镇原有居民的差距较大。70.1%的就近入城购房家庭劳动力实现了非农就业,且绝大多数非农劳动力在本地就业,但较原城镇居民有两个明显差异:一是他们从事的非农工作收入较低,不稳定,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低;二是由于收入低且不稳定,大部分农户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村型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占大多数,且参加失业保险的劳动力很少。  (2)在社会融合方面,就近入城购房农民对居住地的归属感较高,但市民身份认同低;依然存在城镇原有居民歧视、欺压等排斥入城购房农民的现象,而且歧视现象多于欺压现象;受访家庭与原城镇居民交往普遍但不太频繁,聊天等较为浅层次的交往较多,而借用东西和邻里帮助、困难求助等深层次的交往较少。因子分析显示,就近入城购房农民的社会融合水平总体偏低;在4个因子中,心理融合水平最高,其次是社会交往融合,再次是社会接纳感知融合,困难求助最低;家庭因素中,居住时间、住房性质、家庭成员是否整体入城、家庭人均月收入显著影响就近入城购房农民社会融合水平,而在个体因素中,仅年龄对受访者社会交往融合有显著影响,家庭因素对社会融合水平的影响大于个体因素。  论文最后提出了促进就近城镇化的政策建议:增加工资收入和工作稳定性是提高就近入城购房农民市民化和社会融合水平的关键因素,政府应该重视入城农民的技能培训工作和劳动力市场监管,增加他们的收入和工作稳定性;政府应引导商品住房和社会保障性住房混合开发,让不同收入阶层人群混合居住,减少社会保障性住房给就近入城农民产生的贫困效应,提高他们社会接纳感知融合,促进农民市民化质量;第三,深化户籍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入城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著录项

  • 作者

    孟刘义;

  •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

  • 授予单位 兰州大学;
  • 学科 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常跟应;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入城购房农民,市民化,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