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安徽省属高校债务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6h】

安徽省属高校债务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在“高校扩招”教育政策影响下,安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历史性跨越,为富民强省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然而,安徽高等教育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制约高校持续发展的负面因素,巨大的债务负担便是其中之一,由于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学费标准保持不变,使高校陷入了“吃饭靠拨款,运行靠收款,发展靠贷款”的尴尬境地。据安徽省教育厅调研显示,到2008年末,安徽省省属高校91所,高校贷款总额85.5亿元。省属高校债务呈现六个特征:一是从贷款主体看,本科及重点院校贷款高;二是从全国范围看,安徽贷款总体规模相对较小;三是从贷款期限看,短期和流动负债多;四是从贷款资金流向看,基建支出较大,银行贷款主要用于基本设施建设;五是从贷款需求看,贷款需求仍然很迫切;
   为了寻求符合安徽省属高校实际的债务化解对策,本文从四个角度对安徽省属高校债务成因进行分析。首先通过产权角度对安徽省属高校债务成因进行分析,发现普遍存在着教育产权模糊,政校责权不分问题。其次通过监管角度对安徽省属高校债务成因进行分析,发现监管弱化失位是债务危机形成的监管原因。政府监管滞后、高校监管弱化、银行监管失位、社会监管无力等一系列问题客观导致高校银行债务的形成。再次通过寻租角度对安徽省属高校债务成因进行分析,发现利益各方存在明显的“利益驱动”,具有一定的“寻租”动机。地方政府受“以校兴城”动机驱动。省属高校受“迎评促建”动机驱动,商业银行受“求利”动机驱动,导致高校贷款剧增。第四是通过公共财政视角对安徽省属高校债务成因进行分析,发现安徽省级和地方财政投入相对不足是债务危机形成的间接原因。
   为了更好的促进安徽省属高校债务化解,本文借鉴国内外高校贷款化解经验和举措。如美国透过联邦和州政府财政扶持、实施贷款贴息,鼓励高校运用市场手段融资,发行高校教育债券和彩票,成立教育基金会、鼓励社会捐赠,增加高校收入,化解高校贷款危机。香港特区政府加大财政拨款,出台捐赠配套政策,帮助高校筹集办学资金。国内省市通过提高生均拨款、实行贷款贴息、加大财政投入,推行土地置换、实施债务转换,稳定贷款规模、严控增量贷款,设置债务预警、降低债务风险,建立偿债基金、化解债务危机。
   在对安徽省属高校成因分析和借鉴国内外债务化解经验基础上,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化解危机的对策。第一是完善产权制度、优化治理结构。通过合理明确的产权安排,引导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激活民间办学积极性;通过优化治理结构,建立“决策科学、管理民主、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大学治理结构。第二是加大监督力度、完善监管体系。首先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加强教育、财政、规划、建设、金融等部门协调和互动,资源共享、信息共通,动态监控高校债务变动信息和异常情况。其次增强高校还贷意识,克服“学校贷款、政府买单”的错误心理。再次强化银行评审责任,发挥银行评审专业优势,控制高校信贷规模,防范高校信贷风险。第三是调整债务结构,实施债务重组。按照“政府不能不管、高校不能放弃、社会不要责难”的化解理念,坚持“解决当前,着眼长远”的工作思路,政府积极指导协调、牵线搭桥,引导高校适当选择“短改长”、“短改短”、“长改短”等方式,重组高校到期债务。省属高校结合发展规划,选择适当方式,推行土地置换,盘活高校存量资产,缓解高校资金短缺,化解高校债务危机。第四是改进评价指标,转变发展方式。首先改进教育质量考核指标,增加地方政府支持高校发展指标和财政支出绩效考核指标。其次改进财政拨款方式,改革探索建立适应公共财政和高校内涵发展要求拨款模式,强化财政资金绩效考核,坚持财政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绩效管理目标和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第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拓宽融资渠道。首先要重新测定教育成本,省属高校引入权责发生制,科学划分支出范围和支出期间,重新测定生均培养成本,并以此作为国家财政拨款、制定收费标准的基准。其次建议政府发行教育债券和彩票,筹集高校建设资金。再次鼓励高校创新项目合作模式,通过项目租赁,减轻资金压力,转嫁经营风险,减少融资成本,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