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三国时期的间谍活动研究
【6h】

三国时期的间谍活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 论

1.1概念界定

1.1.1“三国”界定

1.1.2“间谍”释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与方法

2 任用间谍的标准、时机及招募手段

2.1 任用间谍的标准

2.1.1 用间者的个人修养:“圣智”“仁义”“微妙”

2.1.2 间谍的选聘标准

2.2 任用间谍的时机

2.2.1 战前“观形势”

2.2.2 战时间亲疏

2.2.3 战后除祸患

2.2.4 关注山越安边陲

2.3 招募间谍的手段

2.3.1 许以重利

2.3.2 说以情理

2.3.3 威以极刑

2.3.4 毛遂自荐

2.4 本章小结

3 间谍的类型

3.1 统治者专设的间谍职官

3.1.1“候”类:应对异国侵伐

3.1.2 校事:应对内部奸谋不测之变

3.2 非职官性质的间谍

3.2.1从敌方策反和收买的间谍

3.2.2己方派遣的间谍

3.3 本章小结

4 间谍技术与防间方法

4.1.1 情报技术

4.1.2 伪装技术

4.2.1 以间防间

4.2.2贿赂防间

4.2.3 示伪防间

4.2.4 杀戮防间

4.3 本章小结

5 间谍活动的特点及影响

5.1 间谍活动的特点

5.1.1 间谍来源单一

5.1.2 自发性间谍的出现

5.1.3 间谍活动开始流离琐尾

5.1.4 间谍技术更新与职能扩展

5.2 间谍的影响

5.2.1 间谍活动对三国时期的影响

5.2.2 间谍事迹对后世的影响

6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书目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展开▼

摘要

三国时期,战乱频繁,群雄逐鹿,“人谋”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间谍活动的隐秘属性自然使其成为了“人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代间谍活动的影响与理论指导下,统治者和将领们在军事、政治等各个领域中使用间谍,以辅助自己的事业,可以说,间谍活动也是三国历史中重要的一环。本文主要围绕间谍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研究,分为四个部分探讨三国时代间谍的选用标准、类型、技术与活动影响。  第一部分:论述用间者与间谍必须具备的素质、使用间谍的时机及招募间谍的手段。用间者必须达到“圣智”“仁义”“微妙”的境界,这是孙子在《用间篇》中提出的要求;而成为间谍的必备标准是“轻身守信”“沉稳紧密”以及具有特殊技能。三国时期间谍主要用于战前“观形势”、战时间亲疏、战后除祸患和安抚镇压不稳定因素。对于非己方成员的间谍,此期的招募手段主要有许以重利、说以情理、威以极刑三种,间谍的毛遂自荐是招揽间谍的特殊形式,这些自发性间谍一般是相机而动,或为了结仇怨和偿还恩情而行动。  第二部分:论述不同类型的间谍及其作用。统治者特设的专职间谍分为两类,“候”类侦察间谍主要用于应对敌国侵伐,探查情报;校事则用于应对内部的“奸谋不测之变”,维护内部统治稳定;非特设的临时性间谍依照《用间篇》的理论可分为从敌方策反收买的因间、内间、反间,通常是敌国的平民、官员和间谍,以及己方派遣的死间、生间五类,通常是己方的官员及其亲属门客,这些间谍的身份往往是一次性的,职能更加广泛灵活,能够从事收集传递情报、策反、刺杀、离间等多种工作。  第三部分:总结间谍技术以及防间手段。在情报技术方面,此期的情报传递主要依靠间谍通过官方邮驿系统并辅以声光、飞箭、秘语等多种方式进行传递,以邮驿传递为主要形式;在前代编造口信的基础上,产生了伪造和改易书信的实体假情报制作技术;在伪装技术方面则承袭前代以变装和替身为主,较少创新。人们主要采取以间防间、贿赂防间、示伪防间、杀戮防间四种方式防范可能的敌间活动。  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三国时代间谍活动的特点与影响。首先与前代由平民、商人、妇女等多种人群担任间谍相比,由于将领对间谍忠诚的强调,三国的间谍来源单一,主要来源于军队和知识分子;其次,此期涌现了一些自发性间谍,不由用间者招募而是自发行动;再次,人们防间意识的萌发使间谍活动流离琐尾,愈发艰难;当然,间谍职能和技术也在更新和发展,产生了新的模式。在战争中间谍主要辅助战前决策和影响局势走向,政治上,校事在维护统治的同时又造成政治矛盾,是政治的双刃剑,社会伦理方面,广泛的间谍活动引发了信任危机。此期的间谍事迹被记录在史籍中,既启发了后世的间谍活动、丰富了间谍理论还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

著录项

  • 作者

    李奕霏;

  •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

  • 授予单位 重庆大学;
  • 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袁敏;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三国时期,间谍活动,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