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村改居”社区交往空间活力评价及提升研究
【6h】

“村改居”社区交往空间活力评价及提升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假设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法

1.5.2 实地调研法(访谈+问卷)

1.5.3 层次分析法

1.5.4模糊综合评判法

1.6 创新之处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村改居”社区

2.1.2 交往空间

2.1.3 空间活力

2.2 理论基础

2.2.1 交往行为理论

2.2.2 空间场所理论

2.2.3 人际关系理论

3 “村改居”社区交往空间现状分析

3.1 居住空间的改变:从散居院落式——立体标准化高楼

3.2 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集体务农——分散打工

3.3 心理状态的改变:稳定安逸——飘忽迷茫

3.4 集体记忆的消散:承载集体记忆的公共空间的消失

3.5 传统仪式感的弱化:乡村传统文化共同体逐渐弱化

4 “村改居”社区交往空间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4.1 交往空间活力要素选取的依据

4.2 交往空间活力要素的提取

4.2.1 交往环境

4.2.2 交往主体

4.2.3 交往活动

4.2.4 交往目的

4.3 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4.3.2 评价指标集的修正和确定

4.4 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4.4.1 层次分析法(AHP)步骤

4.4.2 层次总排序检验

4.4.3 群决策数据

5 “村改居”社区交往空间活力评价

5.1 案例选取

5.1.1 案例选取的原则

5.1.2 案例介绍

5.2 发放问卷,收集数据

5.3 模糊综合评价活力等级评判

5.3.1 建立评价指标项目

5.3.2 建立评价指标权重

5.3.3 建立评价结论(备择集)

5.3.4 单因素模糊评判

5.3.5 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5.3.6 评判指标考核

6 “村改居”社区空间交往活力影响因素分析

6.1 交往环境相关要素

6.1.1 环境安全性

6.1.2 环境功能性

6.1.3 环境可达性

6.1.4 环境舒适性

6.1.5 环境地域性

6.2 交往主体相关要素

6.2.1 互动性

6.2.2 认可度

6.3 交往活动相关要素

6.3.1 多样性

6.3.2 特色性

6.3.3 趣味性

6.4 交往目的相关要素

7 “村改居”社区空间交往活力提升路径研究

7.1 交往空间:重塑集体记忆空间,营造特色交往空间

7.1.1 依托村庄地标景观,营造地方性空间氛围

7.1.2 借助“地名”的乡愁气息,增强居民认同感

7.2 交往主体:激发主体交往动力,树立主体认同感

7.2.1 促进居民的社区参与

7.2.2 构建趣缘型的人际关系

7.3 交往活动:多主体参与活动建设,营造吸引力的特色活动

7.3.1 政府部门人、财、物的全方位支持

7.3.2 社会组织专业帮扶,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7.3.3 凸显地域特色,创新性的举办传统仪式活动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所获成就及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成果目录

C 交往空间活力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调查表

D 群决策数据表

E“村改居”社区交往空间活力程度调查问卷

F 模糊综合评判结果B的计算过程

G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尹如娟;

  •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

  • 授予单位 重庆大学;
  • 学科 公共管理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贺芒;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TU9F32;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