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6h】

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导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背景一:影子银行体系的快速发展

1.1.2背景二:我国传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严峻挑战

1.1.3研究意义

1.2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研究思路

1.2.2研究方法

1.3创新点

1.4不足之处

2.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影子银行的定义

2.1.1国外对影子银行定义和分类的文献综述

2.1.2国内对影子银行定义和分类的文献综述

2.1.3小结

2.2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2.2.1国外关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文献综述

2.2.2国内关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文献综述

2.2.3小结

3.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3.1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理论基础——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

3.1.1信用创造机制相关理论介绍

3.1.2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机制

3.2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过程的理论分析

3.2.1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与操作目标的影响

3.2.2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调控工具的影响

3.2.3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3.3小结

4.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4.1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4.1.1变量的选择及说明

4.1.2数据处理

4.2模型的选择

4.3实证分析

4.3.1平稳性检验

4.3.2相关性检验

4.3.3多方程模型的构建

4.4.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4.4.5协整检验

4.4.6脉冲响应分析

4.4.7方差分解

4.4小结

5.对实证结果的理论解释

5.1以紧缩的货币政策出发具体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

5.2小结

6.结论和政策建议

6.1结论

6.2建议

6.2.1完善影子银行监管机制

6.2.2完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6.2.3完善货币政策工具

6.2.4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自2008年金融危机正式爆发以来,“影子银行系统(Shadow Banking System)”这一名词就频频出现在各类报刊杂志和新闻媒体上,为金融界所广泛关注。而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也在迅猛发展,逐渐引起了监管层和国内学者的关注。2001年以来我国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总规模中的比重持续下降,而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以外的融资规模大幅增长,这主要表现在信托及委托贷款、未贴现商业银行票据等影子银行业务和机构的大幅度增长。  随着影子银行的快速增长,社会融资渠道多样化,我国传统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成本愈发高昂,愈发难以满足现实经济调控的需求。我国传统的货币政策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在原来的商业银行主导的融资体系下,即中央银行通过调控M2即可间接实现对社会信用(融资)总量的调控。而在当前金融体系下,由于商业银行之外的融资渠道日益丰富,银行的理财产品、未贴现商业银行票据、委托贷款、信托、民间金融等影子银行的部分金融工具已经具备了货币属性,创造了流动性,可它们却没有被计入M2的范畴里。因此货币供应量指标难以反映社会信用总量的变化。影子银行体系的日益膨胀将使得社会信用总额远远超出广义货币供应量。在此情况下,继续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极易低估社会信用总量。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上看,传统的主要依靠存款准备金率进而影响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方式也愈发难以适应金融市场调控的需要。总之,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更加灵活高效的货币政策体系。  关于影子银行的内涵,在欧美主要指结构化投资机构、货币市场基金、金融公司、对冲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资产证券化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信用扩张的金融中介体系。我国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与美国存在巨大差距,资产证券化规模较小,金融衍生品交易还处于起步阶段,故依托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品的“影子银行”在我国微不足道,影子银行存在形式也必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我国影子银行构成的认定不能照搬国外影子银行的定义.与国外的影子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信用扩张不同,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通过银行表外经营和影子机构债务融资功能实现信用扩张。基于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融资模式以间接融资为主导、市场化融资发展严重滞后的现实,并结合国外对影子银行的定义,我们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的定义如下:在正规银行体系以外,具有“类银行”特点、发挥债务融资功能的信用中介机构与业务活动。主要有三类构成:一是商业银行系统内的影子银行业务,主要是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业务。二是具有“类银行”特点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有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证券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三是发挥债务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活动,包括民间借贷等。其中,前两类仍处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内,但受到的监管程度要弱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业务的监管,后一类则完全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  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影子银行概念以及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研究成果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之上,关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析,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结论。本文对问题的分析采取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全文共六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对文章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创新之处和不足点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与探究方法。  第二部分为国内外文献综述,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影子银行的定义与分类,以及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进行梳理与总结,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影子银行给出了本文的定义以及分类,为下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奠定概念基础以及研究依据。  第三部分主要应用定性的分析方法,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与总结,对我国影子银行对当前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理论基础与理论过程进行分析与讨论。首先从中美两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造成影响的理论基础,即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说明我国影子银行是通过放大商业银行信用创造机制而向社会注入流动性,影响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供应量。接着,笔者对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全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首先是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冲击,其次分析了影子银行是如何通过影响银行和公众手中持有的通货和超额准备金来影响操作目标的。然后,分别从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即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三个方面关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说明了影子银行造成“三大法宝”的调控效力减弱。最后,关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冲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表明影子银行对传导机制的主体、客体、传导机制的可控性和时滞性都造成了影响。在上述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的货币政策在影子银行体系日益壮大后已显示出众多端倪,愈发难以满足当前复杂多样化的金融市场结构,有待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货币政策体系以适应当前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  第四部分为定量分析,是在前两个章节的理论分析之上,通过构建VAR模型的方法,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关于影子银行规模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与最终目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实证结论: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都具有长期的影响。  第五部分是对实证结果的理论解释,这部分在前文研究基础上对实证研究的结论从具体的紧缩型货币政策的角度给出了理论解释,阐述了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造成影响的原因  第六部分是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关于影子银行对于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予以简要总结,并对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本文可能的创新或特色之处主要有包括以下两点:  (1)本文的选题和角度较为新颖。影子银行虽然一直是学界和业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但从现有的文献来看,讨论的角度大部分是关于影子银行体系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影响和对于影子银行监管的重要性及如何监管。从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冲击这一选题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的选题和角度较为新颖。  (2)在对这一选题的研究方法上,虽然近几年来,已有少量学者开始对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及其对于货币供应、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但大都为理论和定性研究,仅有的定量研究仅仅从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增长、CPI或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进行探索,并没有对这一影响从货币政策的角度进行充分的解释,即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较少。本文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对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机制和影子银行影响货币政策的每一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和讨论,并通过构建VAR模型的实证方法证明了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最后分析了造成这一影响的原因。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一。

著录项

  • 作者

    吴菲;

  •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
  • 学科 信用管理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迎春;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影子银行,信用创造,货币政策,货币供应;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