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徽派建筑马头墙研究——从《徽郡太守保君德政碑记》谈起
【6h】

徽派建筑马头墙研究——从《徽郡太守保君德政碑记》谈起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

1.2.1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1.2.2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第二章 徽派建筑马头墙的起源

2.1 何歆与《何公德政碑》

2.2 《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记》与徽派建筑马头墙

第三章 封火墙诞生的契机

3.1 徽州背景

3.1.1 徽州自然环境

3.1.2 徽州历史环境

3.2 徽派建筑的风格

3.2.1 徽派建筑以木结构为主

3.2.2 徽派建筑布局紧密

第四章 徽派建筑马头墙的形制

4.1 促进徽派建筑马头墙形制多样化发展的因素

4.1.1 徽州经济的发展

4.1.2 徽州文化的浸染

4.2 徽派建筑马头墙的主要形制

4.2.1 印斗式

4.2.2 朝笏式

4.2.3 坐吻式

4.2.4 鹊尾式

第五章 徽州建筑的其他防火措施

5.1 自然水源的利用

5.2 建筑防火技术

5.2.1 利用街巷对村落进行防火分隔

5.2.2 木结构不外露

5.2.3 纵横交错的火巷

5.2.4 厨房建在主屋之外

5.2.5 建更楼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前不久南方古城接连发生的数起火灾,让大批中国文物化为灰烬,人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不得不将目光转移到木构古建筑防火保护这一层面,为何南方古建筑容易着火,而且一旦着火,便难以控制?究其原因,肯定与古民居建筑用材、布局特征有关,由于南方古城民居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布局紧密,一旦一家失火,必定殃及邻居,火烧连营。所以火灾隐患伴随着木构古民居的历史一直存在,而历朝历代政府官员和民众也都在为防控火患奋斗着,作为徽派建筑聚集地的徽州地区亦是如此。
  徽州地区地狭人稠,潮湿多雨,外迁人口聚族而居,建筑布局紧凑,房屋以木构架为主,这些都是造成火灾容易发生且难以控制的主要因素,徽派建筑马头墙便是一种重要的防火措施,它可以有效隔断火势蔓延,帮助人们快速灭火。而它起源于何处?诞生的背景是什么?后来的形制演变如何?本文将从1977年出土于歙县的《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记》着手,对这些问题展开一一探讨,以达到对徽派建筑马头墙的研究目的。《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记》记载了明代弘治十六年(1503),出任徽州知府(治所在今安徽歙县)的何歆,创建封火墙(马头墙)来控制火势蔓延,使火患“灾不越五家而止”。何歆是历史上将马头墙运用于民居建筑,并使用政令让其推行的第一人,仅因创建封火墙这一功德,也足以让他跻身于徽州名臣之列。封火墙的发明,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徽州地区火灾难控的问题,实用性强,一直被后人沿用至今,它不仅是徽州古建筑消防史上的一块里程碑,也成就了如今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的独特风格。
  封火墙墙头高出屋顶,阶梯状外型,高度循屋顶坡度向下逐层跌落,因形似高昂的马头,人们又习惯地称之为马头墙。它是徽郡民众用来防控火患的治火措施,并非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防风之用,所以封火墙并非“风火墙”。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马头墙也不例外,随着徽州经济的发展,深受徽文化浸染的徽州建筑逐渐走向昌盛,在这种趋势下,马头墙也演变出各种形制来满足徽人的审美需求。
  本文首先解说何歆与《何公德政碑》的相关情况,说明贤臣何歆是徽派建筑马头墙产生的关键人物;然后将《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记》作详细释义以便叙述封火墙诞生的相关情况,并为封火墙非“风火墙”这一观点提供依据;因为徽州地区的特殊背景是徽州地区火灾易患的根本原因,所以笔者认为徽州的自然历史环境其实就是马头墙产生的契机;又由于明中叶以后徽州地区经济的发展,贾而好儒的徽商审美观念的变化,不仅使徽州建筑逐渐华丽,也使马头墙的形制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所以本文也将对马头墙的形制演变作相关描述;当然,徽州地区除了马头墙还有许多其他的防火措施,笔者认为,只有所有的防火措施有效地配合起来,才能使马头墙的防火功能更完整,本文于最后将徽州地区的其他防火措施分类并做相关陈述,体现徽州人民火不可一日不防,火不可无处不防的防火意识。
  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徽派建筑马头墙展开研究,希望能对我国南方木构建筑的防火保护方面提供益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