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网络泰剧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基于百度“泰剧吧”的个案研究
【6h】

网络泰剧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基于百度“泰剧吧”的个案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来源与意义

一、选题来源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二、“迷文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三、泰剧迷研究综述

四、身份认同视野下的迷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核心概念和研究框架

一、研究对象

二、核心概念

三、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实地观察法

二、深度访谈法

三、个案分析法

四、问卷调查法

第二章 泰剧“风潮”席卷中国荧屏

第一节 “泰风”徐来:泰剧在中国的传播

一、泰剧在电视平台的传播

二、泰剧在网络上的前期传播

三、“限外”的颁布与网络上的后期传播

第二节 泰式风情:泰剧走俏原因分析

一、社会文化层面:异域风情的吸引

二、政策层面:“韩流”消退与准入制度

三、机制与技术层面:造星机制与网络传播

四、艺术层面:独树一帜的泰式风格

第三节 “泰米成群:网络社区中的泰剧迷群

一、泰剧吧结构分析

二、网络泰剧迷群的活动

第四节 媒介使用动机:源于个体对身份的追寻

一、外在表现:网络泰剧迷群媒介接触特征

二、内在诉求:对身份的追寻与塑造

第三章 反思自我与参照他人:媒介使用中的自我认同

第一节 “主我建构”与“客我建构”

一、我想要成为的自我

二、他人眼中理想的我

第二节 主我建构:“理想我”呈现的阶段与途径

一、第一阶段:意愿表达与态度呈现

二、第二阶段:愿望投射与情感投射

三、第三阶段:后台扮演与前台延伸

四、反思活动:对于“理想我”的追求

第三节 客我建构:与他人评价的统一

一、迷群内部角色分层

二、吧务管理团队:权力行使与他人响应

三、字幕组成员:内容传递与他人簇拥

四、意见领袖:舆论引导与他人追捧

五、普通会员:相同喜好与他人认可

六、互动行为:对于他人肯定的追求

第四章 边界、意识、对话:媒介使用中的群体认同

第一节 内群体与外群体:不同分类维度下的群际划分

一、内外群体划分依据

二、多维度下的群际划分

第二节 内涵维度:泰剧吧与其他网络泰剧迷群体

一、边界:“强吧”艳压群芳

二、意识:完善的品牌管理体系

三、对话:对外沟通策略

第三节 外延维度:泰剧迷与其他电视剧迷

一、边界:“泰剧至上”

二、意识:对“鄙视链”与刻板印象的抗争

三、对话:抵制翻拍,鼓励借鉴

第四节 文化维度:亚文化与主流文化

一、边界:世俗的偏见

二、意识:理智“迷”的形象彰显

三、对话:呼应主流文化

第五章 “主体”意识下的兼收并蓄:网络泰剧迷群的文化认同

第一节 礼仪习俗与文化认同

一、礼仪:社交层面的行为艺术

二、习俗:生活中的约定准则

第二节 伦理观与文化认同

一、宗教:对信仰的尊重

二、价值观:对“善念”的坚守

第三节 情感表达与文化认同

一、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

二、对爱情忠贞观念的认同

三、对亲情高度重视的认同

第四节 中国元素与文化认同

一、元素引入与大国荣光

二、元素误用与民族主义

第五节 文化认同与冲突中的包容和平衡

一、认同的困境:带有纯泰国特色的文化

二、兼收并蓄:认同在变化中寻平衡

结语

第一节 关联性:媒介使用与认同建构

一、网络是认同建构的推动力

二、媒介使用促进认同标签建立

三、认同建构对迷群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第三节 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

展开▼

摘要

近年来,随着泰剧在国内的热播,泰剧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的喜爱,也迅速集聚了一大批粉丝。这使得泰剧成为继韩剧、港剧、美剧之后,登陆中国荧屏的又一道风景线。随着受众需求的增加,得益于网络媒介的传播,许多喜欢泰剧的受众在网络的凝聚下,由原来零散的独立个体变成一个个庞大而又系统性的群体,这使得网络背景下的泰剧迷群体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对象。在新媒体环境下粉丝型受众蓬勃发展,泰剧迷群通过网络在追剧的同时还自发从事着许多文化实践活动。迷群体的身份已然超越了传统的社会阶层划分,一群人有着相似的文化品味或个人偏好,能够通过特殊的话语体系来确认彼此的身份。作为特殊的迷群受众,网络泰剧迷群在网络上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究竟让他们获取到了什么?他们是如何通过媒介使用行为来建构出身份认同的?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具体的研究中,笔者从庞大的泰剧粉丝群体中挑选了一个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泰剧吧”作为个案。研究建立在对泰剧网上迷群一系列活动的观察以及对迷群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辅以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从媒介使用的角度入手,以文化研究为路径对泰剧迷进行剖析,重点关注这部分特殊的受众是如何在媒介使用过程中完成身份认同建构的。
  本文对泰剧在中国的传播历程进行了一番简单的梳理,从前期的传统媒体的播放到后期的网络传播,泰剧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起几浮。然而泰剧在中国的走红并不是偶然的,除却泰剧本身的特点外,它还受到文化、政策、传播机制、技术以及艺术本身等因素的影响。此外,泰剧迷群体搭载了网络时代的东风得以迅速壮大与成长,由一个个分散的个体聚拢成群。在对网络泰剧迷群的分析中,笔者引入了一个个案----“泰剧吧”,同时将这个贴吧作为后续研究分析的样本。“泰剧吧”作为泰剧网上粉丝聚集较多,互动性最强的组织,在泰剧迷群体中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在本章中笔者将对贴吧的版块分区与用户标识进行简要的介绍。并且以“泰剧吧”为分析蓝本对这个群体的具体网络实践活动做一个总体的梳理和归类。在梳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网络泰剧迷的媒介使用的动机源于他们对身份认同的追寻,他们媒介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自我的认知,增强群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从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两个方面来谈。认同是在自我拷问和对他人关系的探索中共同完成的。首先每个迷虽然作为一个个体,他的自我认同建构既离不开对于自我的反思也离不开与他人互动的参照作用。笔者将自我认同的研究划分为两个部分来看,一方面从个体的理想我呈现的阶段来看,迷通过一系列的自我反思性活动,去实现“现实我”与“理想我”两者的统一。从最初的意愿表达层面到投射阶段再到前台的角色延伸,在媒介使用的过程中,迷根据自己摄入的程度去分别完成对于自我的认知。另一方面,从个体与他人关系来看,脱离了他人的参照作用,自我也就无谓于自我,他人的评价与肯定对于个体的身份认同建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通过对于迷类型的划分,笔者分别从群体管理者,意见领袖与字幕组成员,还有普通会员的角度去分别探究他们如何通过媒介使用来得到他人的肯定,好评与认可的,从具体的媒介使用行为中找出他们身份认同建构的途径。自我认同是为了解决“我是谁”的问题,而个人的发展永远离不开群体的滋养,将网络泰剧迷放大到网络泰剧迷群体来研究,那么“我们是谁呢”?这个问题就涉及到群体认同了。在研究中,笔者借用了社会运动研究中的“边界、意识、对话”的研究框架来分析泰剧迷群如何通过“群内求同、群外求异”来建构群体认同的。从群际间的边界划分,群体的内群体偏好建构以及外群体对话三个维面来探究网络迷群体的群体认同问题。为了更好地更深入地研究网络泰剧迷群体,笔者按照范围依次扩大的视角将这个群体分为三组可对比的变量因素来考察。分别是:泰剧吧成员与其他泰剧迷群体,泰剧迷与其他电视剧迷,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并且在每个维度中分别探讨迷群如何确认彼此间的边界,增强内群体意识,面对外群体挑战。在动态的互动关系中,力求理清迷群如何通过媒介使用建构身份认同。泰剧在中国的传播属于跨文化传播,它的传播承载着泰国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因此将身份认同问题的探究上升到文化层面上,就不得不提到文化认同的问题。由于中泰文化同属于东亚文化圈,不论是礼仪习俗,还是伦理价值观亦或是情感的表达方式,泰国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当泰剧中融入中国元素时,网络泰剧迷在民族主义思想的感召下,容易产生文化上的认同感。正如斯图尔特·霍尔所言,文化身份既是“存在”也是“变化”的。当泰剧所传达出的一些价值观超越了国内迷群的认知范围,泰剧迷群会在认知上产生冲突,但是得益于文化的包容性,迷群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也通过兼收并蓄的方式去找到文化身份的平衡点,在文化认同中取得制衡。最后是对于整个研究的总结。重点梳理了网络泰剧迷群的媒介使用行为与身份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新媒体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勃兴是泰剧迷群身份认同建构的动力,同时迷群的媒介使用行为能够促进认同标签的建立。在研究的结尾部分,笔者还总结了本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提出了对该研究方向的展望。由于泰国国家影响力弱、泰语小众化等原因的影响,我国学者对泰剧的研究比较有限,相关学术文献并不多。笔者希望能够通过本次研究为网络泰剧迷群体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