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非法集资特征、成因及防控研究
【6h】

我国非法集资特征、成因及防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非法集资特征的研究

(二)关于非法集资成因的研究

(三)关于非法集资防控措施的研究

第二章 非法集资法律界定

一、非法集资的定义

(一)《解释》前的相关规定

(二)《解释》的相关规定

二、非法集资的相关罪名

(一)非法集资的罪名适用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区别

(三)非法集资罪名的豁免规则

三、《解释》的缺陷

(一)集资性的认定

(二)公开性的认定

第三章 非法集资特征分析

一、非法集资涉案金额分析

(一)非法集资金额呈现大额化

(二)互联网技术加剧非法集资金额暴增

二、非法集资地域及行业分析

(一)地域分析

(二)行业分析

三、非法集资方式分析

四、非法集资主体特征分析

(一)男性主体居多

(二)文化程度较高

五、非法集资投资者数量特征分析

第四章 非法集资成因分析

一、我国金融结构不合理

(一)间接融资占比过大

(二)资本市场内部失衡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一)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限

(二)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意识不强

三、我国投资者非理性心理

(一)投资渠道狭窄

(二)投资者非理性

四、政府监管不力

(一)事前监管不足

(二)事中监管难度大

(三)事后处置效率有待提高

第五章 防控措施

一、完善立法

(一)修缮非法集资相关法律

(二)改善我国融资制度

二、政府应加大非法集资防控力度

(一)落实地方政第一责任人身份

(二)有效落实部门监管,强化行业监管

(三)加强监测预警,加快成立全国性非法集资监测平台

(四)改善事后处置效率,完善投资者信息登记制度

(五)强化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三、改善投资者非理性心理

(一)专业知识教育

(二)非法集资风险警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近些年来我国非法集资案例在全国各地集中爆发,数额巨大,涉及人数众多,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此外,互联网等新型技术的发展更加大了监管层打击非法集资的难度。因此本文重点通过分析我国非法集资的现状,总结其表现出来的特征,探究其爆发的原因并针对上述原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本文首先明确目前立法对于非法集资的界定。目前立法规定了非法集资的权威性定义,在法律层面上厘清目前非法集资与民间融资之间的模糊的界限。罗列出我国目前涉及非法集资案件的7种罪名,找出其中的联系与区别。之后通过解读法律条款与司法实践,得出目前我国非法集资立法上的局限。
  其次着重分析我国目前非法集资的现状特征并探究其内在原因。由于现实案件中基本上最终是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定罪。故本文以这两种罪名为分析对象。自2014年开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一审案件数目急速上涨,非法集资的严重程度日益加深。为更加深入了解,本文采取案例统计的方式,从中国裁判文书网、110网以及网络渠道收集非法集资的案例200件,分别从金额、地域、行业、主犯及投资者5大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本文将金额分为三个层级,研究不同层级金额的占比;在地域分析上,本文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来分析,将我国省份按照东西中部进行划分,研究非法集资在这三个地区的占比情况。东西中部经济差异明显,投资渠道也有很大的差异,包括种类和数量,因此在投资过程中对资金的选择方向和选择范围有很大的区别;行业层面上,分析非法集资案件集中爆发的行业并分析其原因,着重研究互联网金融时代下非法集资所呈现出的新特点;主犯层面,分析非法集资主体的性别及文化程度;投资者层面,探究我国非法集资涉案投资者人数的变化特征。
  再次,本文对于非法集资成因进行分析。本文主要通过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我国金融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融资较难、投资者非理性以及政府监管缺失。我国金融结构呈现间接融资占比过大和资本市场内部失衡等特征;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且风险意识不强;投资者投资标的匮乏,非理性心理严重;政府则在事前防范、事中监督和事后处置上力度不强。
  最后,本文为防控非法集资现状提出建议。由于本文的重点在立法、行政以及投资者角度层面分析。在立法上,不仅仅要进一步完善界定非法集资及其罪名,还要加强防控非法集资的行政法规,比如深化企业融资体制等微观法制。在行政上,政府对本行政区域防控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负总责,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加大防控力度,在投资者角度上,本文从行为金融学角度,为改善我国投资者非理性行为提出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