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爱尔兰民俗的深度翻译--叶芝著《凯尔特的薄暮》三个汉译本的比较研究
【6h】

爱尔兰民俗的深度翻译--叶芝著《凯尔特的薄暮》三个汉译本的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凯尔特的薄暮》是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巴特勒·叶芝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是作者搜集到的爱尔兰斯莱戈和盖尔韦地区的神话、传说的合集。叶芝将自己与这些地区各色人物的谈话整理后,加上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感悟,以风趣自由的笔触,将这些反映爱尔兰当地民俗的民间故事于1983年首次结集出版。 1993年,美国哲学家阿皮亚首次提出了深度翻译理论,主张通过各种评注或附注,将文本放置到一个更加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里翻译,从而使源语文化的特征得以保留。深度翻译的目的在于促进目的语文化对他者文化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更深切的尊重。 本文从深度翻译的理论视角,对《凯尔特的薄暮》的三个中文译本(即2009年王碧滢的译本、2013年颜爽的译本和2014年殷杲的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并针对爱尔兰民俗的传译,对三个译本进行了翻译特征分析。本文将主文本与副文本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三个译本中译者使用的深度翻译方法进行综合考察,并对译者使用的深度翻译策略进行系统描述。在主文本分析中,作者将《凯尔特的薄暮》中呈现的民俗元素划分为普通民俗元素和特殊民俗元素两类,并探讨了译本中这些元素深度翻译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译者对不同民俗元素所使用的具体翻译方法。然后,分析了三个文本的副文本中深度翻译的异同。 研究发现,深度翻译对于爱尔兰民俗的传译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从深度翻译的角度来说,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民俗元素翻译,普通民俗元素采取直译手法就可以了,而特殊民俗元素则需要进行详尽地解说,甚至会占较大的篇幅。而从副文本的角度看,信息越多,越有利于爱尔兰民俗文化的汉译。具体而言,王碧莹的译本和殷杲的译本通过加注释、译者序和后记,将爱尔兰民俗较好地传递给了读者,而颜爽的译本则通篇没有使用注释,未能对相关的爱尔兰民俗文化元素进行详尽的解释,不符合深度翻译的要求,结果目标语读者无法了解这些民俗元素背后的深意。本研究一方面拓展了国内叶芝作品的翻译研究,另一方面对于爱尔兰民俗汉译以及中国民俗外译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