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慈善捐赠的温情效应——基于CGSS(2012)数据的实证分析
【6h】

慈善捐赠的温情效应——基于CGSS(2012)数据的实证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2.1 选题背景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创新点和难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慈善捐赠的动机理论

2.1.2 人口统计变量对慈善捐赠的影响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人口统计变量对个人慈善捐赠的影响

2.2.2 慈善组织对个人慈善捐赠的影响

2.2.3 慈善环境对个人慈善捐赠的影响

2.2.4 慈善意识对个人慈善捐赠的影响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慈善捐赠概述和理论基础

3.1 慈善捐赠概述

3.2 慈善捐赠的理论基础

3.2.1 完全利己理论

3.2.2 完全利他理论

3.2.3 混合理论——温情效应理论

第4章 居民慈善捐赠温情效应的实证检验

4.1 数据来源

4.2 变量选取

4.3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5章 居民个人慈善捐赠的温情效应计量模型

5.1 计量模型构建

5.2 计量结果分析

5.2.1 金钱捐赠的回归结果分析

5.2.2 金钱捐赠的交互效应分析

5.3 稳健性检验

第6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6.2 政策建议

6.2.1 转变慈善捐赠宣传理念,增强慈善捐赠的温情效应

6.2.2 加大慈善宣传力度,营造全民慈善氛围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造成了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此外近年来的天灾人祸接连不断,使慈善捐赠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慈善捐赠作为私人提供公共物品的一种方式,是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它在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缓和社会矛盾、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的慈善事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存在着捐赠结构不平衡、个人捐赠额低、应急应灾性强等不足。为此,解决慈善捐赠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成为现实选择。  在回顾过往学者在慈善捐赠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居民个人的慈善捐赠,采用定性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2012年社会综合调查数据(CGSS),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居民的慈善捐赠是否存在温情效应。这里,居民个人的慈善捐赠仅包括金钱捐赠。首先,以金钱捐赠行为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进行了ordered probit回归,探讨金钱捐赠行为对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是否有显著影响,从而证明居民的慈善捐赠行为是否具有利他动机。其次,以居民捐赠金额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并加入居民的社会责任感作为调节变量进行ordered probit回归,探讨社会责任感与捐赠金额的交互项是否对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以此来判断居民的慈善捐赠行为中是否有利己动机,从而断定我国居民的慈善捐赠行为是否存在温情效应。基于如此的研究思路,本文得出的结论主要有:金钱捐赠行为对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即居民的慈善捐赠行为有利他动机;捐赠金额对居民主观幸福感有非线性显著影响,而捐赠金额和居民社会责任感交互项的回归系数显著,证明了我国居民的慈善捐赠具有温情效应。  结合计量分析的研究结论,本文建议通过转变慈善捐赠宣传理念,加大慈善捐赠宣传力度,培养日常捐赠习惯,建立居民日常慈善捐赠的长效机制等方式推动我国个人慈善捐赠事业的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