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血液肿瘤患者微粒血浆水平及其促凝活性的研究
【6h】

血液肿瘤患者微粒血浆水平及其促凝活性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 血液肿瘤患者组织因子微粒血浆水平及其促凝活性的研究  目的:  测定血液肿瘤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微粒(TF+MPs)水平和促凝活性。通过分析TF+MPs水平和活性与血液肿瘤临床各因素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TF+MPs与血液肿瘤的关系,以期对血液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方法:  采集70例新诊断的血液肿瘤患者(女性37例,男性33例,中位年龄53岁;急性白血病2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8例,多发性骨髓瘤20例)和35例健康人(女性19例,男性16例,中位年龄50岁)的血浆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TF+MPs水平,应用凝血酶生成试验测定TF+MPs的促凝活性。  结果:  血液肿瘤患者血浆TF+MPs中位值约为健康对照组的2倍(P<0.001),凝血酶生成试验显示患者血浆凝血酶生成峰值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急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骨髓瘤各组间TF+MPs水平和凝血酶生成试验的各项参数无显著差异。凝血酶生成峰值水平与TF+MPs数量无相关性(R=0.039,P=0.825)。TF+MPs水平与血液肿瘤临床各因素相关性分析表明淋巴瘤B症状与TF+MPs水平相关(R=0.318,P=0.033),TF+MPs活性与临床各因素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血液肿瘤患者血浆TF+MPs水平和促凝活性均升高,提示TF+MPs在血液肿瘤相关VTE形成机制中可能发挥作用。TF+MPs可能参淋巴瘤炎症过程。TF+MPs在血液肿瘤血栓并发症形成中的作用及在血液肿瘤临床中的意义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第二部分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微粒水平的变化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内皮细胞微粒(EMPs)和组织因子微粒(TF+MPs)水平变化,探讨化疗对微粒的影响及其在化疗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  2012年7月至2013年2月共1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或VDCDL(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地塞米松+培门冬酶)方案化疗;其中女性7例,男性8例,中位年龄44岁;M0 1例,M1 1例,M2 9例,ALL 4例。于诱导化疗前和柔红霉素连续给药3天后采集外周静脉血8ml;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EMPs和TF+MPs水平。  结果:  柔红霉素给药3天后患者血浆EMPs和TF+MPs水平显著高于诱导化疗前水平(P值分别为0.001和0.02)。  结论:  以柔红霉素为主的化疗药物可增加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EMPs和TF+MPs水平,这可能是导致化疗后VTE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EMPs和TF+MPs是否可以作为化疗相关VTE并发症的预测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著录项

  • 作者

    崔静;

  • 作者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

  • 授予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
  • 学科 内科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赵永强;
  • 年度 2013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血液肿瘤,组织因子,微粒血浆,促凝活性;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