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生发图式——一种在语言学与社会学背景下的建筑聚落织体研究
【6h】

生发图式——一种在语言学与社会学背景下的建筑聚落织体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总序

第一章 《图式语言》的启发

本章前言

1.《图式语言》的启发与其问题

2.《图式语言》的城市原型与其批判对象

3.《图式语言》与生成语法

4.《图式语言》以及其“语法”实验

5.两种语言学

6.改变城市的语言分类:把”语言”和”言语”分类转换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这意味着什么?

7.句法结构在建筑学实验中的两种问题-本体论和形式论

8.为何“生发语法”丢失了“转换”二字?

9.什么构建了语言中的一个句子呢?

10.《图式语言》与类型学:图式=场所+类型+建构吗?

11.图式语言与建构的关系

12.图式和两种类型学之间有何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自发,到生发

本章前言

13.《图式语言》与《野性的思维》

14.图式-与真实平行的语言实验模型

15.社会学的想象力

16.从一个建筑生发到一个聚落的可能—集合住宅的实验与问题

17.个人与共同节奏

18.以社群为单元的社会整体观

19.“聚落”和“街区”是否作为共同生活的研究对象呢?

20.两种城市观:城市作为一种形式,还是一种过程?

21.城市作为一种自然:一种结构性的对象

22.城市设计的开始——维也纳的城市观与其背后的精神氛围

23.“场所形式”是一种记忆的地方图式吗?

24.场所精神:形态、类型与拓扑的三种经验

25.场所图式的中心与边界

26.拓扑的地方图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发图式的若干理论问题

本章前言

一)自发-《图式语言》的生成语法与其问题

27.《图式语言》以及其基本要义

28.自发图式

29.图式要素的自足性

二)生发-生发图式的现象性与其社会性问题

30.生发,非生成

31.差异化-徘徊与假想于经验之间

32.假想的空“间”:偶然性的形式

33.图像的语言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发图式的若干生产性问题

本章前言

34.聚落织体的游戏结构-生发秩序与自发秩序

35.语言的图像性-意义的别处

36.语言性图式的世界模型

37.共同生活的精神场所——一种现场的考古

38.生发图式的整体设计可能

39.自发图式的生发设计可能

结语 回到总图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致谢

展开▼

摘要

“生发图式”的提出,是试图从当代中国的语境出发,针对共同生活当中切身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场所的缺失,以另一种理论视角重估如今几乎被遗忘的“图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概念。这个概念由美国建筑师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提出,本文以对其理论的再讨论作为起点,试图重新挖掘“图式(Pattern)”聚焦建筑社会性的力量,进而思考如何重建缺席于现代大型多层集体公寓的社群公共性。
  现代建筑学针对建筑社会性观念的基本讨论,一直围绕着抛弃“类型(Type)”还是重述“类型”不断展开。就其本义而言,“类型”是一种依赖历史和文化长期累积而成的空间产物,但往往被抽象表达成先验性的“形式”。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发展史看来,我们可以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派是“反类型”,他们继承了现代艺术运动所发动的语言革命,企图推翻作为社会观念产物的建筑空间类型;而另一派则以七十年代意大利建筑师罗西为代表,他们重新提炼“类型”,以此作为一种捍卫城市自身物质性历史的概念工具,但同时隐含着一种压制性。作为近现代全球化城市特征的高层和多层集体公寓,虽是在二战后的大型社会重建中得以发展与蔓延,但就其建筑语言本身来说,它是继承了无历史根基的“反类型”观念的空间产物。即使如此,在中国当语境中,“类型”这种累积性的观念产物还是在一种不可动摇的力量的作用下,以资本房地产观念主导的住宅类型出现。更重要的是,这些商品化的群居类型几乎漠视任何根本性的社群公共性问题,间接导致了社群关系原子化和城市人口游牧化,以至于中国现代城市群居经验的集体丧失,而中国建筑理论界对此却基本处于一种完全失语的状态。那么,只停留在“类型”概念上的讨论多大程度上还具有效性和针对性呢?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以日常生活的经验性观察为基础,来源于“场所论”和带有一种人类学视角的“图式”理论才有必要在当今中国的语境下被重新探讨。
  本论文试图沿着亚氏的著作《建筑模式语言:城镇、建筑、构造》,重新审视亚氏曾经提出过的“聚落形式是如何产生”的这个核心问题。对这个问题的重新聚焦,首先意味着城市不再被看作历史社会进化论的解释对象,而是把城市整体的差异性理解为一种带有时间性的形式分析对象,城市的广义功能则指向一种存在于各成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利时哲学家布洛克曼曾指出,在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启发下,这种观念的转变使历史模式很大程度地被一种带有科学观的理论模式所取代,而讨论核心从人的本质问题转移到一种关注城市客体自身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系统)理论的问题。二十世纪的建筑学,在这两种带有根本性差异的城市观念的影响下,发展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城市设计方法论:一种是以某种规划总图为特征,企图对城市进行总体控制,把事先决定的图式强压在真实城市之上;另一种则是认为城市应该以某种生发性的方式产生,其特征是强调城市中的各种零碎的细小事物,以及那些带有生活和历史痕迹的差异场所。正是在这样的视角下,我更愿意把亚历山大的理论称为“图式性的语言”。也许我在亚氏的著作里看到的,不只是对城镇整体背后的某种语言“模式”的事后解释,而更多的是致力于开发一种要素化的“图式”系统,从而理解世界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并提出一种语言性的结构模型,使其具有操作性。
  亚历山大的理论针对的是作为早期现代主义实验之一的“新城镇”规划及其背后所酝酿的、以自由主义和消费主义为基础的反社群世界观。对此,亚氏试图提出一种城镇生成理论,通过一种要素化的空间场所“图式”,去重新建立一种人性化的,带有社会性的空间治疗手段。同时,这种带有可操作性的理论,似乎为普通市民提供了比传统建筑“样式”更有深度的、带点现象学和哲学意味的建造手册。乍看亚历山大的理论似乎带有一种跨文化语境的普遍有效性,但整个理论讨论的群居环境却单一地局限于“城镇”这一对象,背后更隐含着一种英国城镇群居空间的理想图景,这意味着其理论的现实针对性仅仅是隔靴搔痒。
  对要素化“图式”概念的重估,即意味着论文试图以亚历山大提出的语言结构模型为基础,通过要素化的具体小场所、小图式,思考一种编织建筑聚落的生发性设计程式。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带有批判性的观念下,强加在城市之上的既有结构图式被彻底粉碎,分解成各种带有连带社会性关系的语言性建筑片段;这也同时意味着不只是城市建筑的类型单元带有某种社会文化痕迹,就连一系列的细碎小场所也包含足以撼动整个社会观念的可能性。也是在这个层面上,本文试图对凡.艾克(Aldo Van Eyck)所提出的“聚落”和“场所”概念进行平行探讨,试图延续一种从人类学研究的角度改造建筑学的理论探索。
  如今建筑学陷于意义泛滥和意义苍白的两极困境,太多理论缺乏解释真实的能力,而笔者坚信共同生活的真实性优先于一切建筑理论。本研究试图导向一种免于历史性意识形态左右的中性理论,挖掘群居环境中所内含共时性的、相对稳定的存在规律。在这种意义上,论文以经过全面重估的“图式语言”理论为基础,试图解读共同生活的真实场所中在多大的程度上具有语言性的特征,从而揭示其中所隐含的一种包含集体聚落同一性和差异性的结构思维,指向一种构建性文化观念语言(而非建筑专业话语)。沿着中国建筑师王澍先生所提出的“建筑学语言学转向”的思路,论文试图借鉴语言学理论,重新回到建筑学核心的社会性问题,探索一条重建社群公共性的可行之道。谈论要素化的“图式”,也意味着在最大程度保留一切现有城市真实性和复杂性的前提下,展开一种带有修补性和生发性的营造活动。在这样的观念模型下,对大型集体公寓的再探索,针对的是支撑群居环境背后的社会观念,并试图通过建筑学的手段,勾画一种带有社会实验性的生发设计程式,这也是“生发图式”的价值所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